第十二章(第2/7页)

亚斯夫当时本已打定主意,立即放弃一切——他在银行的工作,他在卢森堡的家,他在埃及情报机构中的角色——并加入自由战士的行列。可是马赫莫德不同意,他发号施令的习惯已经像定做的外衣一样适合于他。他说,不出几年——因为他有长远的观点——他们就会集结起想要的全部游击队员,但他们依旧需要在上层,在欧洲的关系,在秘密情报机构中有自己人。

他们在开罗又碰了一次面,还建起了绕过埃及人的通信线路。随着情报机构的建立,哈桑练就了一身伪装的形象:他装出一副显得迟钝的样子。起初,他发出大体上与给开罗的情报相同的东西,主要是把那些财产藏匿在欧洲,从而可以动用其资金的忠诚的阿拉伯人的姓名。后来,由于巴勒斯坦运动开始在欧洲开展,他就有了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他预订旅馆和机票、租用住房和汽车、囤积武器和转移资金。

他不是那种使用枪支的人。他自知这一点,并且稍感自惭,因此,他对自己能够在非暴力却又实用的其他方面有所作为倍感骄傲。

他的工作成果当年便在罗马开始爆发了。哈桑相信马赫莫德在欧洲执行恐怖主义的纲领。他深信,阿拉伯军队即使有苏联人的支持,也永远无法打败犹太人,这会使犹太人知晓他们深陷包围之中,那些人保卫家园,抵抗外国士兵,因此而有动力。在哈桑心目中,实际情况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在对抗入侵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中保家卫国。将难民营中的流亡者计算在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仍比以色列的犹太人要多,正是他们,而不是来自开罗和大马士革的乌合之众,才真正致力于解放自己的家园。但他们首先要相信突击队。诸如罗马机场的爆炸案之类的事件会让他们信服:突击队拥有广泛的国际资源。人们一旦信任了突击队,他们自己就会成为突击队,之后便会不可遏止。

罗马机场事件,与哈桑头脑中的设想相比,不过是小事一桩。

那只是一次使突击队占据各国报纸头版若干周的惊心动魄的行动,证明他们是一支强有力的国际部队,而不是一群衣衫褴褛的难民。哈桑竭力希望马赫莫德会予以接受。

亚斯夫·哈桑就提出建议,突击队应该干一场劫船大案。

他们像亲兄弟那样拥抱,亲吻着面颊,然后便退后一步,互相端详着。

“你嗅着像个妓女。”马赫莫德说。

“你嗅着就像牧羊人。”哈桑说。他们哈哈大笑并再次拥抱。

马赫莫德是个大块头,比哈桑略高,但要宽很多,而他走路说话时扬着头的样子,看上去显得很高大。他身上确实有味:他长期生活在一处缺乏现代洗热水澡条件、空间狭小而堆满垃圾的地方,再加上和许多人往得过于密集,自然就有了那种熟悉的酸味。哈桑使用须后水和爽身粉还是三天前的事,但在马赫莫德嗅来,他身上还是有一股涂脂抹粉的女人的气味。

那栋房子有两个房间,一间就是哈桑进门的那个,另一间在后面,是马赫莫德和另外两个人睡觉的卧室。没有二层楼。做饭在后院,最近的一处水源在一百码以外。那个女人点起火,动手做起碎豆粥。他们等待的时候,哈桑给马赫莫德讲了他的故事。

“三个月前,我在卢森堡遇到了在牛津结识的一个犹太人,叫狄克斯坦。原来他是摩萨德一个重要的行动执行人。从那时起,我就一直监视着他,我有苏联人的协助,尤其是一个叫罗斯托夫的克格勃官员。我们发现了狄克斯坦准备盗窃一船铀的计划,由此看来,犹太复国主义者要能制造原子弹了。”

起初,马赫莫德拒不相信。他反复盘问哈桑,这条情报有多大好处,确凿的证据是什么,可能是谁在撒谎,可能犯下了什么错误。后来,哈桑的回答越来越有道理,真情开始渗入,马赫莫德变得十分认真了。

“这不仅对巴勒斯坦事业是个威胁。这些炸弹还会毁掉整个中东。”

哈桑心想,这样恰好投其所好,马赫莫德愿意看到大画面。

“你和那个苏联人打算怎么办呢?”马赫莫德询问着。

“计划制止狄克斯坦并揭露以色列的阴谋,表明犹太复国主义者正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们还没有想好细节。不过我倒另有设想。”他停顿了一下,搜寻着恰当的字眼,然后才脱口说出,“我认为突击队应该赶在狄克斯坦前面劫持那条船。”

马赫莫德茫然地瞪了他好长时间。

哈桑思忖着:看在真主的份上,说句话呀!马赫莫德开始缓缓地左左右右地摇晃着脑袋,然后张嘴微笑,先是咯咯笑着,最后爆发出摇撼着身体的放声大笑,引得屋里周围其余的人都想弄明白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