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9/10页)

我徒劳地将他的资料页和空间翻来翻去,个性签名里的那句“爱一个人,就得带她去远方”让我陷入沉思,虽然知道再怎么看也没有更多的内容,更弄不清他到底是谁——但这种翻来覆去的姿态可以让我确立一点信心,如同拳击手将对手的照片挂在床边那样,假如看见了他,一切都胸有成竹,能又快又狠地出击。

“童老师……”我转过头,看见了一脸虔诚的王宏,这小子,难道没有看见我在电脑前发呆吗?我打开的那个对话框,是一个中年男子头像和一个少女头像,我飞快地关掉了那个对话框。

他递过一沓A4打印纸:“这是我所有采访对象的提问提纲,你帮我看看。”

我飞快地扫视最上面的一张,有点不耐烦:“这种采访其实你是完全被动的,根本没有必要写那么详细,你只需要拟几个提示性的问题,启发他说话,人在异国,说什么内容都是精彩的,他越想说的部分就会越精彩……你这提示性的问题也太没意思了,吃什么,住什么,有必要都事先写好吗?”

他红了脸,讪讪地说:“那我拿回去再改一下。”

我又回过头去看其他几个李小芹联系人的资料,同样不能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我一定是遗漏了什么,她的QQ不可能就这么点内容,她上面有186个联系人,其他没有出现对话的人也许可以一个个过一遍,虽然貌似数量很多,但两三个小时也是可以完工的。其他的呢?李小芹的空间里只有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留下的一些风景照,没有任何人物在里面。

再过去一栏,是QQ群,她把那里设置为免打扰,免提示,因此我开始忽略了那里。

那里面有三个群,一个是音乐爱好群,一个是“创富之海”,还有一个是“云飨衣裳花飨容”。

音乐爱好群是一片死寂;那个“创富之海”有几个人在聊天,有的人在聊如何用移动网络经营农业园,将养殖过程实现为客户体验,而不是单纯销售农产品,看起来创意不错,还有的人在讨论入股什么的,可能是几个矿业项目,也有人不停地发着链接,好像是采购红木古董之类的。那个叫做“北京的冬天”的男人,也是群成员之一,但现在他的头像是灰白的。

当我打开“云飨衣裳花飨容”后,感觉完全变了,这里就像水族馆一样五彩缤纷,几乎每秒都有两三条发言,加上各种表情、图片、GIF动画、有着诱惑力的鲜艳头像,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

发言的大概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女孩,从那些夹杂着各种异体字和奇怪符号的网名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女孩,她们无一例外都在讨论美食。在这座巨大的城市里,美食就像海洋里的微生物那样无可穷尽,各种论坛上,社交媒体上,传统媒体上到处都充满关于美食的神奇故事,每一天都有新的内容,那些胡同里的糖火烧、羊肉串、肉夹馍、麻辣烫、京味小吃的传奇,CBD金融街、商业区的米粉传奇,各种重口味麻辣食物的传奇,厨师的故事,创业者的故事,普通农民的美食神话……它们密密麻麻,每天都在堆砌着,似乎只要人还活着,就永远无法终止这种关于美食的疯狂,也永远无法穷尽它们。几乎每隔一阵,都会有令人羡慕的餐饮故事传出,每天限量供应的米粉,只在网络销售的小龙虾,占领主要地铁口的地方小吃,还有各种官府菜、私房菜、宫廷菜、异国风味,好像一个人即使终生生活在这个城市,也不能穷尽这些美食的千分之一。

现在它们以庞大的信息量和惊人的速度飞快地刷屏,这是一个两百人群,即使同时有二三十个人在聊天也可以看得人疲惫不堪,但我对美食是有兴趣的,总有蹦出来的古怪菜名和带着各种神秘色彩的新鲜词语,餐具的、原料的、制作方法的,当我愣在一个想不出是怎么回事的地方的时候,下一个又出来了,鲱鱼、黑刺李、黄杨木抓篱,焗、烤、闷、点卤、酱烧,刺模汤、枫叶糖……这些疯狂又似曾相识的词语,每一个都不成系统地零散出现,不仔细观察前言后语,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在头晕目眩二十多分钟之后,我大概搞清了基本的头绪,他们不是在讨论同一个事情,而是三四个人或者五六个人各有各的话题,并且,他们也都不是真正的美食家和厨师,那些奇怪的食物他们自己也都不熟悉,只是刚接触到了拿来分享给别人,或者发出疑问。

只有说到一个事情的时候,他们才会指向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当某人说我终于吃上了“花飨容”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祝贺,然后开始询问,一种充满羡慕的亢奋气息会瞬间弥漫所有的人,好像这才是他们聚集在这里的真正目的。“云飨衣裳花飨容”,这到底是什么?我打开群资料,相册里出现了数百张令人震惊的美食图片,打开任何一张,我都被瞬间秒杀了——这哪里是美食啊!从传统的刀工和摆盘已经无法解释那些图片所呈现的美感,看得出主人是用一种制作玉雕的精神在经营每一道菜肴,每一道菜都用强光灯拍摄,没有任何修图。淡黄色的蛏子肉,被一个叠一个地摆放着,构成一件裙子的图案,它们彼此间还被一种不明材质的金色拉丝串在了一起,马上让人想起那件“金缕玉衣”。几十只红色的甜虾,组成了一道红色的半月,连月牙的尖端也是非常锐利的,那是体型很小的甜虾尾巴,它们被完全托起在一种看不出原料的白色泡沫中,“彩云追月”,这是刻意让人能一眼看懂的。还有很多能稍微熟悉点的鲍鱼、鹅掌、禽类之类的菜肴,还有更多绽放着野性魅力的菌类、果实,它们无一例外地被处理成立体的雕塑,青色、白色,带着汤汁的温润和粉末的飘渺,似乎都会指向某一个典故,或者一句诗词之中。我想起来了,它们应该是一种罕有人尝试的意境菜,然后几颗硕大的干贝和水芹的淡雅组合,又提醒我这可能更倾向于传说中的那种禅菜,之后我看到了更多类似的图片,它们不强行让你去索取一句成语或者古诗词的解释,却让你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