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5/6页)

“我不想再返回加古川,逛逛人丸神社就可以了。虽然那儿跟传说没什么关系,不过我还没去过,所以想去看看。”

“您一定很累了,我也不强求。不过,神吉村流传着羽衣传说这件事,请您务必在稿子中写上一笔。”

“明白。”

作为探寻偏僻之地传说的游记,这样做无可厚非。而对浦岛和羽衣神话的关注,似乎至此总算告一段落。

一名女佣进屋,对浜中耳语道:“有电话找您。”浜中连忙起身,跑进走廊。那女佣多半是来告知木津温泉神秘凶杀案的最新进展吧。浜中说过,他一到旅馆就打电话询问了当地的相关机构。

伊濑同女佣聊了十分钟,浜中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怎么说?”

“完全摸不着头绪。”他摇头道,“我一到这儿就打长途电话给城崎的报社,刚才报社社会部的人给我回了电话。我们走后,虽然又搜了山,但据说并没有找到尸体。于是警方认定匿名信是假的,只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

“真扫兴。”伊濑也很失望。都去过现场了,到头来却无果而终。“可现在还不能断定山里找不出隐藏的尸体。只搜了一天就收工了吗?”

“好像是的。乡下办案就是这么悠闲。我看老师对那个案子很感兴趣,于是拜托了报社的人,一旦发现尸体,就立刻通知我们。”

“这样啊。”伊濑的回答也不像之前那么积极了。本来满怀期待,现在却一无所获,的确让人意兴阑珊,打不起精神。

伊濑忠隆的采风笔记

上午十点,我们从“人丸花坛”旅馆出发,乘出租车前往人丸神社。五分钟后,车驶上丘陵,停在神殿侧面。前殿中间的格窗上,挂着《百人一首》【13】纸牌模样的捐赠匾额,可能画的是三十六歌仙【14】吧。

来到前殿,转身面向背后的大门,可以看见一座如灯塔般屹立的白塔,让人联想到从京都的东本愿寺观看京都塔的情景。听说那座白塔属于附近的明石天文科学馆。

踩着石板地面朝大门走去,左侧是社务所和休息所。有一群女子聚集在那里举行歌会,据说附近还有一场。右侧是内庭,几块刻着和歌的石碑掩映在树丛中。

从门前走下石梯,前往毗邻的天文科学馆。这是浜中的提议,我想看看也无妨。

一名穿和服的女子中途退出了歌会,年龄约二十七八。她姿色卓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追记在这里。

进入天文馆需要交参观费。馆内似乎设有天象仪。乘塔内电梯去瞭望台的途中,馆员介绍说,电梯刚好通过“东经135度线”。惊奇之余,我重新打量电梯厢内部。看来这座塔本身就是“东经135度线”的标志。

来到瞭望台,明石市内景观一览无余,就连海峡对面的淡路岛北端也仿佛触手可及。左边的神户和右边的姬路就像伸展于两侧的双手,若隐若现。正下方是旧明石城。绕到瞭望台的另一头,朝人丸神社方向看去,石墙下方有一根顶着球状物的白色石柱。馆员说,那是东经135度线的旧标志。几年前,通过调查发现,那个地点与实际的经度有偏差,于是修正为现在电梯所在的位置。

我们还去找寻了海人冢,最后无功而返。浜中询问了许多人,但现代人对这些东西一点都不关心,没人知道海人冢在哪儿。浜中十分沮丧,一如既往地指示我将此事写进稿子里。

我们乘上午十一点半起航的渡船前往淡路岛,航行约三十分钟后驶入岩屋。岩屋是港口城市。我们坐车沿东海岸南下,道路状况极佳。司机说,几年前这条路还没有铺沥青,坑坑洼洼的,天气好的日子尘土飞扬,下雨的日子泥泞不堪,特别难走。道路右侧的山脚斜坡上满是古老的梯田。道路左侧毗邻纪淡海峡的北部。隔海相望的摄津山模糊难辨。

海上千帆竞流,放眼望去,心情无比舒畅。我将车窗打开,肆意地呼吸着海风。

岩屋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播磨风土记》中说,神功皇后出兵朝鲜时,将战船停泊在淡路的岩屋。“岩屋”即石窟,而如今此地尚有石窟遗存,岩屋这个地名或许就来源于此。此地还出土过弥生时代的陶器。岩屋神社供奉的神明叫“绘岛明神”,这在《延喜式》中也有记载。

洲本是岛上最大的城市,附近也有温泉。我们抵达洲本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半。用过午餐,浜中又提出新的建议,劝我去更南边纪淡海峡毗邻的海岬上的生石崎看看。因为路不太好走,我拒绝了。

我问浜中那里究竟有什么好看的,他说从那里的海岬可以将纪州滩尽收眼底。“那还是免了吧。”我推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