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想当清官不容易(第5/7页)

正因为坐省长随在朝廷严令禁止之列,所以当王廷赞看到一大群坐省长随肆无忌惮地出现在眼前,向他打千请安时,忍不住要惊诧不已。蒋全迪对此的解释是,这些坐省长随是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在任时特意设置的,因为各州县衙门散处四方,与兰州相距甚远,一旦有什么事情,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到下面,坐省长随就是专门负责居中传递消息。这种解释实在有些牵强。王廷赞虽然表面上没有再多说什么,但心头对素来景仰的前任王亶望的疑惑更加强烈了。

一番寒暄后,被迎进城的王廷赞没有被直接领到甘肃布政使司衙门,而是到了兰州最大的酒楼金城酒楼。映入眼帘的只是满桌的珍馐,如花的侍女。这一切既在王廷赞的意料之中,也在他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官场上历来如此,新官上任,下级官员都要宴请长官,名义上是接风洗尘,其实不过是巴结逢迎;意料之外则是甘肃素来贫困,有“甘省地瘠民贫,官场素称清苦”的说法,以致连口粮都必须通过朝廷恩准捐纳的方式来收取,而王廷赞看到的却是奢侈豪华的酒楼、堆积如山的鸡鸭鱼肉,实在有名不副实之感。

尽管对眼前这些下级官吏有些不满,但王廷赞也没有表示什么,脸上带着浅笑,客气地敷衍着。毕竟人家奉承自己,不是坏事。不说将来办事全靠这些官吏,就为他们冒着大雨到城门等候迎接这份情,就不能不领。大雨,一想到大雨,他的心情顿时又怅惘了起来。

这场大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天后,总算雨过天晴了。位于兰州城东的甘肃布政使司衙门内,王廷赞正襟危坐,一边挥舞着扇子,一边埋头翻看一大堆账簿。其实天气并不热,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厅里的众人都感到有些压抑和燥热。

在场的除了王长随和几名布政使司的官吏外,兰州道道台秦雄飞、兰州知府蒋全迪和皋兰知县程栋也陪在一旁。秦雄飞和蒋全迪似乎有些有恃无恐。程栋则有些紧张,不断地拿衣袖擦着额头的汗。一旁的王长随瞧在眼中,却是不动声色。

王廷赞越翻账簿越觉得不对劲儿,干脆扔掉了扇子,双手翻阅起来。程栋急忙上前,抢上去抓起扇子,为王廷赞扇了起来,讨好地道:“藩台大人,天气这么热,您刚到兰州没几天,鞍马劳顿的,不如先休息一下……”王廷赞似乎没听见,继续聚精会神地查看账簿。程栋有些手足无措起来,拿眼睛去看蒋全迪。蒋全迪轻轻摇了摇头,仿佛是示意他不必慌张,程栋这才略舒了一口气。

突然,王廷赞一拍桌子,嚷道:“不对!这完全对不上!”程栋和蒋全迪二人吓了一大跳。程栋擦了一把汗,刚要说话,蒋全迪拉住他,抢先道:“藩台大人,不知道有何不对?”

王廷赞指着账簿道:“这对不上的地方太多了!你看,这里写着,王亶望大人上任布政使只半年,便有收捐人数一万九千名,得到粮食八十二万石。这数目是不是太大了?”蒋全迪笑道:“大人有所不知。早先,按照皇上旨意,在甘肃原本只允许肃州、安西二府按旧例收捐,但前任布政使王亶望王大人考虑到我省粮仓储备不足,需要更多的收捐,于是向总督勒尔谨大人请求,批准在各州县收捐。这完全是出于仓储的考虑。”

王廷赞摇了摇头:“即便如此,还是不对。甘肃土地贫瘠,百姓贫穷,怎么会有将近两万人有这么多余粮,拿出来捐监呢?”蒋全迪似乎早有准备,快速回答道:“这是因为报捐的人大多并非甘肃本地人……”一旁的程栋也附和道:“对对。自从朝廷平定新疆后,新疆与内地的商品流通日益发达,商人们获利颇丰,而甘肃又为商人必经之地,所以报捐者有很多是来自外省的商人。”

王廷赞听了,依旧半信半疑,又问道:“即使如此,开捐半年,就收到八十多万石粮食,这样算来,一年就会有一百六十多万石,如此下去,年复一年,粮食越来越多,势必会无处存放,潮湿损坏,又该如何处置?”蒋全迪道:“这个倒是不怕。我省雨水稀少,连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粮食也不可能只收不用。”

王廷赞心想也对,但转念即想到入兰州来即连日大雨,哪有什么旱情,冷笑一声道:“连年大旱这话……”一语未毕,旁边的王长随重重地咳嗽了一声。王廷赞当即醒悟了过来,硬生生地将下面的话吞进了肚子里。但他还有些不甘心,赌气地将账簿甩在了一旁。

厅里一时陷入了静默中,气氛也令人尴尬。布政使司的官吏照旧一言不发,程栋先有些焦急起来,不料蒋全迪咳嗽了声,道:“大人,还有件事……”王廷赞不悦地道:“什么事?”蒋全迪压低了声音,道:“我省捐监,历来不是捐粮,而是……而是捐银……”王廷赞刚抓起一本账簿翻开:“什么?!”听了这话异常震惊,连手中的账簿都掉了下来。程栋急忙解释:“这也是总督大人特别批准的。其实,捐银最后仍然是买了粮食补还仓库,与捐粮是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