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力论文(第15/26页)
森林大批死亡,树木每天释放的氧气锐减,而剩余的氧气与甲烷的化合又不断地加剧了氧气量的降低。在高温和缺氧的双重打击之下,正处于进化过程之中的地球上的生物们一批接一批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接着,从坠落地点激起的大量尘埃混入大气,将地球包裹得严严实实,彻底遮住了阳光,使地球骤然变冷。地表的温度很快降到适宜生存的温度点以下,冰层开始从两极蔓延开来。低温成了压在由于食物缺乏、氧气不足而虚弱不堪的生物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曾侥幸存活下来的生物都被活活冻死了。
从地质学家们的调查报告中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大事件在过去的地球上的的确确发生过。地质学家只关心事件的痕迹,并不考虑是怎么发生的,但一般都认为,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很有可能就是源于小行星的撞击。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由于进化的时间实在太短,遭遇到这种天体事件的概率是很低的。但是,说起进化的时间跨度长达两亿三千万年的恐龙们,他们遭遇到这种天体现象的概率就足够大了。
假如撞击是与自转方向相反的小角度,那么,这一事件使得地球的自转速度在瞬间放慢的可能性就是充分存在的。于是,比起高温、岩石坠落、氧气不足、持续低温这一系列的可怕事件还要骇人的悲剧,应该很快就降临到了生物们的头上。这就是离心力的锐减所带来的引力的增加。
这一现象会造成自身体重的增加。假如地球此前的自转速度跟木星一样的话,那么此时,地球上的生物的体重就会猛涨一倍。这样一来,就像前面不厌其烦地阐述的那样,食草的巨型恐龙将再也抬不起它那长长的脖子,霸王龙将轰然倒地,长卧不起。
它们躺倒在地时,重量倍增了的内脏器官将会将心脏压迫得停止跳动。由于离心力的减小,曾经随心所欲地起飞、在天空翱翔的始祖鸟和巨大的翼龙都再也飞不起来了。它们这些大个子全都一只不落地蜷在了地上,小行星碰撞的那一天就是它们的末日。
假若地球以前的自转速度和木星一样快,离心力将会抵消掉地球的引力,越是临近赤道,它们的体重就越轻。除了这一假说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途径能使前面提到的恐龙这种重得出奇的庞然大物君临大地、繁衍生息。大量出土巨型恐龙化石的地区很可能就是两亿年前的赤道一带。
在这样的低引力地区,庞大的雷龙挺着十三米长的脖子度过它的一生,它漫步于林间,将长长的脖子从林间缝隙里探进去,以攫取森林深处的叶子当作自己的美餐;霸王龙凭借它的两条腿在地面上疾步如飞,一旦追上了猎物,它便用袋鼠跳的姿势向对方发动空袭,一击致命;始祖鸟以及巨大的翼龙也都是一跃冲天,在天空翱翔。
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的自转速度急速放慢,在这一刻,强大的离心力消失,地球的引力激增。它们的体重剧增,庞大的身躯倒伏在野,恐龙的天下就此休矣。
6
哺乳类可以说是在天地大碰撞造成了恐龙的灭绝之后,才得以向最高级的智慧生物——人类的阶段迈进的。不夸张地说,虽然哺乳类几乎与恐龙在同一时期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可是它们的一生都只能成为恐龙们大快朵颐的对象。套用《旧约·圣经》里的一句话,哺乳类乃上帝为了赐予食肉恐龙们以食物而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下等生物之一。
恐龙与哺乳类共生并存的中生代属于极端低氧的时期。因此,地球生物只有想方设法地改变身体结构,才能生息繁衍下去。由于只靠摄取水中的氧气难以为继,生活在水里的部分鱼类的肺部进化成了鱼鳔,它们将嘴巴伸出水面呼吸空气。
虽然尚未得到证明,但本人认为,恐龙在其肺部附近发育出“第二个肺”,在呼吸次数相同的情况下,氧气的获取速度增加了一倍。否则的话,即便引力再怎么低,它也难以维持那样臃肿的躯体。
同时,哺乳类在身体能够直立起来以后,在肺的后下方发育出辅助呼吸的大片的膜状组织,称之为横膈膜。但是,这种机制不过是单纯地起到了呼出和吸入的协助作用,如果只从效率上看,还是恐龙那作用更为直接的第二肺系统要更胜一筹。
恐龙最大的进化之一就是,尽管还难以做到完全的直立,它也开始了双腿行走。与骨盆呈直角长出来的有力的后肢使双腿行走成了可能。在双腿行走方面,恐龙们比起猿类来要早得多。
论起长出羽翼、开始在空中飞行,那也是恐龙占了先机。假如始祖鸟和翼龙是靠扇动翅膀自力更生地飞起来的话,它们要遥遥领先于二十世纪今天的所谓会飞的哺乳动物,因为这些会飞的哺乳动物仍然只是会滑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