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力论文(第12/26页)

鸟类的体重一旦超过了四十公斤,即使通过拼命拍打翅膀得以一时地飞上天,它也难以在空中持续地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如果认为这一观察报告令人信服,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体重超过一百公斤的大型翼龙是不会飞的。

无论是始祖鸟、食草的雷龙,还是翼龙,它们有一点是共通的,翅膀的骨架部分由骨头组成,而骨头的材质都是磷酸钙。就这种材质而论,拿大型的翼龙来说,光是它的那对大大的翅膀,重量就得超过四十公斤了。这样一来,它的胴体和头部就必须变得很轻,可如果太轻的话,生物的机能又无法发挥出来,它也就因此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如果改弦更张,强行减轻翅膀部分的重量呢?吹过高空的高速强风,以及为了使沉甸甸的身子飘起来而剧烈地扇动翅膀所产生的强烈的风压会造成翅膀上的骨头不堪其负,骨架土崩瓦解。

鸟类学者们很清楚生物进行飞行的难度,而恐龙学者们却对这一点掉以轻心了。他们都成了大大小小的恐龙教派的盲目信徒,深信两亿年前的翼龙和始祖鸟的肌肉比现在的鸟类还要进化得多,它们摆脱了流体力学的理论制约而在广袤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巨大的食草恐龙在两百年的时间里无休无止地用背肌和颈部肌肉扛着长达十三米的长脖子,用四条腿支撑四十吨的超重身躯若无其事地四处游荡。

霸王龙后腿上的单薄肌肉也同样神奇,它使得这种五吨重的食肉恐龙仅凭两条后腿就能做到健步如飞。

这种情景在当今的地球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便肌肉扛得住,骨头也承受不了。只要芸芸众生的骨头都是出自同一种材质,以这样的方式让骨头受累百年的话,骨折和关节劳损都会如期而至。

巨大的翼龙是绝对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飞到空中去的。它既不可能飞得太高,也不可能在高空转换成巡航飞行的状态。

假如大气的密度大幅度上升的话,倒是还存在着可能性,可这时的氧气浓度又是个大问题。前面已经讲过,属于恐龙们的中生代是一个极端低氧的时期。如果大气稠密,其主要成分就应该是甲烷和二氧化碳。而巨型翼龙也是需要通过肺部来呼吸氧气的。即便它能够顺利地飞起来,可如果窒息而死,那就前功尽弃了。

它们的大翅膀是派什么用场的呢?不会飞的巨型翼龙缘何会出现在大地上?假如出土的为数不少的巨翅化石不是地球所故意营造的幻象,那么,这种生物尽管根本不会飞,但却有着如此漂亮的翅膀,甘于在地面上繁衍生息?而且,它们只是拖着收在身下的翅膀在地面上生活了无比漫长的时间吗?

在地面上拖着这样的大翅膀每一天都会举步维艰,那它为什么还能过上食肉生活呢?它有着如此漫长的进化时间,可是为什么束缚了身体活动的大翅膀这一对无用的累赘却不曾发生退化呢?

5

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如果剔除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第二近的金星以及最远的冥王星这三颗行星,它们在自转速度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统一性。

拿地球和火星来说,火星上的一天基本上相当地球上的一天。就是说,地球上过了一天,火星也就自转了一圈。说得精确点,地球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二十三点九三个小时,而火星则为一点零二六天,非常接近。我们不清楚两颗行星的这一共性是刻意安排的结果,还是纯属偶然。

位于火星外侧的木星虽然体积是地球的一千倍,可自转速度却快得多,它的一天,即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九点八个小时。因此,木星的赤道部分便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膨胀。这也是因为这颗行星至少外廓部分是由气体构成的。木星外侧的土星,自转周期是十点二个小时,在这两颗行星上,一天的时间都不及地球的一半。

更外侧的天王星自转一圈需要十七点九个小时,而再远一些的海王星自转一圈的时间为十九点一个小时,无论它们的哪一个,一天的时间都要短于地球上的一天。也就是说,自转的速度比地球要来得快。

木星和土星这一组,它们的一天大致相当于十小时。而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一组,一天则不到二十小时。这两组的自转速度都快于地球。就像地球和火星那样,行星们两两相配,结成一对儿。这里面是有着某种意义呢,还是仅仅出于偶然,谁也说不清。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被剔除在外的那三颗行星。还是先拿数字说话。水星自转一圈需要五十八点六天,耗时近两个月;金星则需要两百四十三天,约等于八个月。就是说,它们两个的自转速度都很慢。而金星更是慢得出奇,几乎让人感觉不出它在自转。而且,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其他的八个行星都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