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1章(第2/4页)

好了,现在问题很明确,从头到尾就是这一辆车,不存在出事的车辆不是工商所的别克车这种可能。

猜想全部否定。

只剩一个老问题,车子怎么消失了?车子最后是怎么下的高速?

高栋再次陷入了沉思。

一辆别克商务车,在进入服务区这个封闭区域后,从监控眼皮底下消失了,很明显,这是一起不可能犯罪,这不符合逻辑。

逻辑,高栋突然想起了他那位在白象县的过去朋友。

他是高栋的高中同学兼大学校友。

高栋大学读的是浙大心理系,分数线较低,这位同学,读的是浙大的高分专业数学系,并且本科期间就多次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关于数理逻辑的论文,他在他们专业号称“逻辑王子”。后来拿到美国全额奖学金,在美国转攻心理系,获得心理学博士。

他是个极其冷静、思维缜密的人,与一般读心理学的人不一样,他似乎不太认可大部分心理学的所谓“结论”,而是习惯用数学思想来进行心理分析。也许正因为他打心底不认可心理学的很多结论,他在美国获得心理学博士后,并没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进了投行,从事投资研究。

他并没有专业系统地学过犯罪心理学,可他从数理逻辑角度批驳犯罪心理学的一些常见观点的几篇论文却传到国内,得到警察院校教授的认可,高栋也是对这位老同学打心底佩服。

此后那位老同学曾给高栋带来了一堆麻烦,高栋一度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不过一切雨过天晴后,高栋无奈地接受了“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因为那位老同学用“实践”证明了逻辑分析的可怕。

那位老同学叫徐策。

一晃已四年没有联系了,高栋也是四年后再次来到白象县办案。

他思绪颇多,回忆在心头逐一绽放。

他抬手看了眼手表,此时已经夜深,美国刚刚早上,那位朋友应该起床了吧,也许还在家里。

给他打个电话?

高栋为自己突然冒出的想法也颇感惊疑不定,聊什么呢?聊这起古怪、不合逻辑的案子吗?

他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掏出了公文包里的通讯录,找到那个电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了出去。

“hello?”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美语。

高栋停顿了一下,努力回忆徐策的声音,他不敢肯定,他也早忘了英语,只能谨慎用中文问了句:“是徐策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回复道:“您是哪位?”

“是我,高栋。”

对方再次沉默了几秒,谨慎问:“有什么事吗?”

“有空吗,想找你聊一下。”

对方又陷入沉默,最后道:“有空,你说吧。”

高栋想打破这尴尬的对话氛围,故意笑出声,道:“不介意的话,我们通过网络电话聊?”

那头还是沉默几秒,回复道:“可以。”

徐策把网络电话的账号报给高栋,高栋很快打开笔记本电脑,又走到门口,关上门,把门上了锁,随后回到电脑前,拨通了网络电话。

“找我有什么事?”徐策的声音毫无情绪,却又似乎充满防备的意思。

高栋故作轻松地笑了笑:“老同学,四年没联系了,现在在做什么呢?”

“嗯……你有什么事?”

“你很赶时间吗?”

对方依然是毫无情绪的声音回答:“不,我有时间,不过我想国内已经很晚了,你作为领导,应该很忙。”

高栋笑了笑,道:“其实我并不没有像别人看起来这么忙。”他顿了一下,道,“老同学,一切早就翻过去了,四年前的那个案子,凶手几个月后就在监狱突发心肌梗死了。”

“我知道。”

“你知道这件事?”高栋有些意外,随即笑了下,道,“当然,你肯定会关注,你知道这消息也是应该的。”

对方突然换了个话题:“为什么用网络电话?”

“嗯……”高栋想了下,只能随口想了个理由,“国际长途太贵了。”

对方哈哈笑了起来,这是今天他的高栋先向徐策介绍了工商所一群人从1月9号中午失去联系,第二天家属报警,警方查了没交通事故,并没做太多理会,结果第三天早上接到绑架电话,下午发现烧毁车辆和五具尸体,第四天下午再次发现朱梦羽尸体,第五天,也就是今天,调查开始陷入了困境。

“非常凶残。”这句回复是徐策听完后说的第一句话,不过他的语气很平和,似乎并不是为几具生命的终结而悲愤,只是很冷静,很客观地评价了这一个事实。

高栋喝了口水,润润嗓子,接着道:“现在我们警方最大的困境是只查到了这辆别克商务车进入了服务区,监控里却再也没看到该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