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你真的是为选举和自杀事件而来吗(第2/3页)

每当卡从法兰克福坐上德国人准时而有序的火车,水雾濛濛的车窗玻璃外掠过边远小镇教堂雅致的尖顶、山毛榉林深处神秘的黑暗、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健康可爱的孩子们,他都会感受到同样的一种沉寂。他不懂这个国家的语言,反而觉得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常常创作一些诗歌。如果不去哪个城市朗读诗歌的话,每天早晨八点,他会穿过凯瑟斯特拉斯大道,到泽依尔大街上的市立图书馆去看书。“那里的英文书够我看二十辈子了。”那里有他迷恋的十九世纪小说,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的作品,有建筑史方面的书籍,有博物馆的编目,他像个小孩一样,生命对他来说似乎才刚刚开始,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他感兴趣的一切。他在市立图书馆埋头苦读,翻阅那些老版的百科全书,欣赏着书中精美的插图。当他再次阅读屠格涅夫的小说时,尽管耳边尽是城市的喧嚣,可心里听到的却是火车上他所感受到的沉寂。晚上,当他改变路线,从犹太博物馆门前经过时,当他沿着马恩河行走时,当他周末从城市的一头走向另一头时,他听到的是同样的一种沉寂。

“这种沉寂一段时间后开始占据我生活的许多方面,我开始感觉不到创作诗歌时应有的那种撞击我心灵的声音。”卡说道。“我本来就不和德国人交流。土耳其人认为我有知识,有头脑,却有些不正常,和他们的关系也不怎么好。我不同任何人来往,不同任何人交流,诗也不写了。”

“但报上说今晚你要读最新创作的诗。”

“我没什么最新的诗,怎么去朗诵?”

除他们之外,糕饼店屋子的另一头靠窗的一张光线较暗的桌边,坐着一个矮小的年轻男子和一个中年人,中年人瘦瘦的,样子很疲惫,耐心地向矮个儿说着什么。透过他们后面的大窗户可以看到糕饼店霓虹灯招牌散发出的粉红色光线照在鹅毛大雪上。而远处的另外一个角落里,另两人那么投入地谈着什么。像是哪部蹩脚的黑白电影中的一个场景。

“我妹妹卡迪菲第一年没考上大学,第二年考上了这里的教育学院。那边,在我身后,坐在屋子另一头的那个瘦瘦的人就是学院的院长。父亲很喜欢我妹妹,母亲在车祸中去世后,父亲便决定来这里和我们一起生活。三年前父亲来这里后,我就和穆赫塔尔离了婚。后来我们一家三人便住在了一起。那个充满死亡叹息和幽灵的旅馆是我们和亲戚们一起经营的。我们自己住了三个房间。”

卡和伊珂在大学和在左翼组织的那些年里没有过任何接触。十七岁时,当卡走在文学院那高顶的走廊时,他也和许多人一样,立刻注意到了美丽的伊珂。第二年,发现她已经成了同一组织的诗友穆赫塔尔的妻子。他俩都是卡尔斯人。

“穆赫塔尔继承父业,当了阿尔切利克公司和阿依戛兹公司的代理。”伊珂说。“我们回到这里后,一直没孩子,因此,他们带我去埃尔祖鲁姆,去伊斯坦布尔看病,但没用,我们便离了婚。但穆赫塔尔一直没再婚,反倒献身于宗教了。”

“为什么每个人都把自己献给宗教?”

伊珂没回答,两个人看了一会儿墙上的黑白电视。

“为什么这个城市大家都要自杀?”卡问。

“不是大家都要自杀,是姑娘们和少妇们,”伊珂说:“男的献身于宗教,女的则要自杀。”

“为什么?”

伊珂看了卡一眼,这一眼,使卡感到自己问问题和匆忙找寻答案时有一种失礼,有些令人讨厌。他们沉默了一会儿。

“关于竞选的采访报告,我有必要同穆赫塔尔见见面。”卡说。

伊珂立刻起身走向服务台,打了个电话。“五点前他都在市党部。”她回来坐下说,“他等你去。”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沉默,卡感到很不安。要不是路封了,他现在就会坐上头班长途汽车逃离这儿。他对卡尔斯的黄昏,为这里被遗忘了的人们深感同情。他们下意识地把目光转向了飘雪。很长一段时间两人就像那些时间充裕、对生活满不在乎的人们那样望着雪。卡感到自己很无助。

“你真是为写有关选举和自杀的事情来这里的吗?”伊珂问。

“不,”卡说,“在伊斯坦布尔听说你和穆赫塔尔离婚了。我来这里是想和你结婚。”

伊珂一下子笑了出来,把这当成一种开心的玩笑,但不一会儿她的脸“腾”地一下红了起来。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后,卡从伊珂的目光中感觉到她已洞察了一切。她的眼睛似乎在告诉他说:“你应该稍稍掩饰一下自己的真实意图,机智地和我套套近乎,说些动听的话。可你却连这点耐心都没有。你不是爱我,不是觉得我与众不同,而是因为我离婚了,想起了我的美貌,认为我在卡尔斯生活是一种落后,因此才来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