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2 寻找米利亚姆(第7/8页)
节目单用黑白两色印制得非常简单。前页是4样乐器的抽象图案,后页是一组乐团成员的照片——三男一女,年龄看起来都在40岁左右。上面说,音乐会前半段,他们会演奏戴留斯和希曼诺夫斯基,中场休息后是门德尔松和布鲁赫。其中有一张乐团的照片,注明自1954年以来他们就组团演出,这次演出是他们全国巡演的其中一站。我翻到封底内页,那儿有乐手的个人简介。我浏览了一下他们的名字——鲁宾·凯勒,吉姆·克雷斯韦尔,赫克托·莱文,还有米利亚姆·丽普兹卡……
仿佛所有的空气都被挤出了肺部。
“她的名字是米利亚姆。米利亚姆……丽普兹卡。”又出现了。
现在我能够呼吸了,我急促地呼吸着,比对着和名字匹配的那张照片——她有一头深色的头发,表情稍微有些严肃,45岁左右。这场音乐会在1975年举办,那么她现在应该是……80岁了。我一边读着她的生平简历,一边止不住地双手颤抖。
米利亚姆·丽普兹卡(第一小提琴手),1946年至1949年间在蒙特利尔音乐学院接受音乐训练,师从乔吉姆·斯科特。接下来5年间服务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之后和丈夫赫克托·莱文(大提琴手)共同创办了“悠扬四重奏弦乐团”。丽普兹卡女士在多伦多大学定期进行演出,并为高级研修班授课。“悠扬四重奏弦乐团”就驻扎于多伦多大学。
我匆忙中差点儿从楼梯上摔下来。
“小心!”安妮喊道。“你还好吗?”当我从她身边冲过直奔电脑时,她说道。“我……很好。我得忙活一会儿。”我关上门,坐了下来,在谷歌搜索栏里输入“米利亚姆·丽普兹卡,小提琴”。
当相关结果加载时,我心想,肯定是她。“快点儿!”我对着屏幕呻吟道。现在关于米利亚姆·丽普兹卡的相关搜索都出来了,有链接到“悠扬四重奏弦乐团”的信息,有加拿大报纸上有关他们音乐会的评论,有他们制作的唱片,还有一些她教的年轻小提琴家的名字。但是我需要关于她生平更详细的资料。我点开加拿大的音乐百科全书的链接,登录上她的主页。我的眼睛贪婪地盯着上面的字眼。
米利亚姆·丽普兹卡,著名的小提琴家,小提琴教师,“悠扬四重奏弦乐团”的创办者,出生于1929年7月18日,乌克兰……
是她。毫无疑问。
她和家人1933年搬去巴黎,1945年10月移居加拿大,乔吉姆·斯科特发现了她的才能……蒙特利尔音乐学院奖学金……随后5年在蒙特利尔交响乐团,跟随乐团进行全国和世界巡演。然而,丽普兹卡女士的演出生涯却是始于二战期间,当时她年仅13岁,却在奥斯维辛女子管弦乐队演奏。
“哦。”
丽普兹卡是那支乐队最年轻的成员之一。乐队40个成员中还包括安妮塔·拉斯克·瓦尔菲施,法尼亚·费奈隆,乐队指挥是古斯塔夫·马勒的侄女阿尔玛·罗斯。
那么就是她,她显然还活着,因为网页上没有其他信息,而且这些搜索结果刚被更新过。但是我该怎么联系她呢?我又看了一遍谷歌的搜索结果。“悠扬四重奏弦乐团”在德洛斯(Delos)唱片公司录制了一张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的唱片——也许我可以通过这条线索找到她。但是当我查找这张唱片的时候,却发现它太久远了。于是我又登录多伦多大学的主页,找到他们的音乐学院。我拨打了音乐学院网页上的联系电话,响了5声之后,电话被接起来了。
“早上好。这里是音乐学院。我是卡罗,有什么能帮助您吗?”
我紧张得几乎语无伦次,我说我想和小提琴家米利亚姆·丽普兹卡取得联系。我说我知道她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在这里教过书,除此之外我就没有其他的相关信息了。我希望大学能够帮忙找到她。
“嗯,我是新来的,”卡罗说道,“我需要进一步去询问此事才能给您答复。您能留下您的号码吗?”
我把座机号码给了他,同时还加上我的手机号码。“您觉得什么时候能给我答复呢?”
“尽快。”
我挂上电话的时候,心里确信那儿肯定有人会认识米利亚姆。也许只要几个电话我就能联系上她了。我推断她和莫妮可也许同一时间都在奥斯维辛。无论是在集中营中,还是在那之后,她们也许彼此之间都有联系——如果莫妮可最终活下来的话。
冥冥之中自有一股力量在迫使着我去发掘莫妮可身上发生的事情,这种感觉又一次在我心里激荡。也许我对莫妮可的追寻并不是自己的一个执念。命运让我开车的时候拐错弯去罗彻迈尔,现在又通过一张在一个白色的小手袋里躺了30多年的音乐会节目单,引导着我接近莫妮可。我甩不掉这个念头,冥冥之中我被引导着接近莫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