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而美丽的骗局读勒卡雷《完美的间谍》(第2/4页)
那份反感里夹杂着更深的轻蔑。在他们眼中,美国人,尤其美国情报单位的人,傲慢无知、财大气粗。财大气粗,所以明明无知却还高傲地颐指气使。让他们难以忍受。
第二项答案,这辈英国精英,看待苏联的态度,显然和丘吉尔大大不同。他们比丘吉尔年轻一代,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经验,却在成长中领受过共产主义革命的旋风。谁年轻时没当过左派,梦想过共产主义许诺要带来的和平正义乌托邦呢?
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曾经孤单地面对袭卷了整个欧洲的希特勒,孤悬海外,艰苦忍受德国空军发动的大空袭。那时候,英国举国上下最大的依赖,就是兄弟之邦美国的大力支持。
然而,罗斯福政府的决心却是:不值得为了英国,让美国卷入欧洲战争。
战争的现实是:得不到奥援的英国苦撑着苦撑着,撑到希特勒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和拿破仑一样的错误——挥军东进,攻击俄罗斯,大军陷在北国冰原上,终于导致全盘失败。德军在俄罗斯境内付出惨痛代价,然而为了抵御德国入侵,苏联也投入了大量物资与人力,光是一场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城战,就有说不完的牺牲、痛苦故事。
至少在一部分英国人眼中,苏联比美国更像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资本主义控制下的美国,现实,功利,又对英国傲慢摆谱,相比苏联总还闪烁着共产主义普世理想的光芒,为什么英国非选择追随美国不可呢?
从这种内在、同情的角度出发,而有了勒卡雷另外一部间谍名著《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更深层地看,受到这种间谍世界内在斗争冲突洗礼过的勒卡雷,一定会对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有了和一般人很不一样的深层省思与复杂感触。
的确,进入勒卡雷,有而且只有两张入场券,一张叫做“背叛”,另一张叫做“欺骗’。间谍之成为间谍,就在他要隐匿身份,变成另外一个人,他的生命与生活,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欺骗。间谍的本质就是双重生活,就是用一种生活掩护另一种生活,也就是一种生活背叛另一种生活的过程。
勒卡雷提醒了我们:欺骗就是欺骗,背叛就是背叛,不会因为穿上了间谍的外衣,欺骗、背叛就变成正当、高贵的举动。通俗的类型间谍小说给间谍涂抹上厚厚的爱国、冒险艳妆,让读者只看到欺骗、背叛带来的紧张刺激和救国救民的英雄结局,浑然忘却了作为生活现实,欺骗,背叛带来的种种存在代价。
勒卡雷反其道而行,带着他的读者去透视、去凝视间谍那里“不可承受之轻”。他们漂泊,游移,以虚假伪造应对真实,又利用真实创造更大的虚假。
原来间谍生活那么悲哀。这是许多读《柏林谍影》的读者共同的感受。一个间谍要引诱敌人上钩,假装自己被同侪排挤,被上司冷漠冰冻以至于落魄潦倒、愤世嫉俗,他不能戴上一张忧郁表情的人皮面具就了事,他甚至不能每天朝九晚五装装落魄潦倒的模样,其他时间继续过他的正常生活。他就真的得落魄潦倒,一天二十四小时,而且是从行为到思想都落魄潦倒,要不然怎么瞒得过敌人情报单位的眼睛呢?
原来间谍生活那么悲哀。从这个身份到那个身份,两个身份都不能作为和别人维持正常、亲密关系的基础。有着不同身份,必须随时穿梭于不同生活间,也就意味着必须随时抛弃掉任何真挚、稳固的感情联系。
“007”老是和不同女人上床,看来像是件幸福的事,勒卡雷却冷冷点出这许多男人心中的幻梦,其实是诅咒。间谍不可能爱上谁,和谁厮守过日子,间谍只能流浪在一段段没有前途没有未来的漂浮关系间。
背叛与欺骗,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件沉重的事,都是存在上的巨大包袱。这似乎是勒卡雷间谍小说总也逃不掉的阴沉调子。
勒卡雷对于背叛与欺骗,有比别人敏锐、深入的洞见,对于背叛和欺骗的主题,他有理由格外关心,反复测探。
本名叫大卫·康威尔(David Comwell)的勒卡雷,五岁大的时候,他的妈妈突然在夜里离家出走,只带了一只白皮箱,从他的生命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直到十六年后,他才找到妈妈,他妈妈改嫁了,而且养大了另外两个小孩。
勒卡雷是个被妈妈背叛、彻底背叛了的小孩。
两种意义上的“彻底”。最不该有背叛问题的母爱,竟然如此不堪信任。另一层意义,这个母亲离开之后,后来没有再来看他一次,再没有对他表达任何关怀。
这种经验,一定很痛。勒卡雷找到妈妈,几年后妈妈过世了,他坚持留着妈妈当年离家惟一带走的那只白皮箱。而且他一直不愿去打开看皮箱里还留有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