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为了上帝更大的荣耀(第3/3页)

这样,这一伙人坐在吕勒耶豪华的房间里,聆听着皮埃尔·伽桑狄的热烈演说。正是伽桑狄使得我的主人公成器了,正是他,这个被折磨得满脸皱纹的布罗温斯人!从他那里,让·巴蒂斯特继承了胜利了的伊壁鸠鲁的哲学以及很多重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在迷人的烛光的照耀下,伽桑狄培养了他热爱鲜明而准确的推理的观念,憎恨逍遥派,尊重经验,蔑视虚伪和标新立异。

克莱蒙中学的学业和伽桑狄的课程结束的时刻到来了。我的主人公也已长大成人。*

“到奥尔良去吧,”老波克兰对刚毕业的克莱蒙中学生说,“考法律系,得个学位。你要上心别落榜,在你身上花的钱够多了。”

为了拿到一张法律系的文凭,于是让·巴蒂斯特到奥尔良去了。我不很清楚他究竟是什么时候去的,也不很清楚他在奥尔良是否呆了很久。看来,可能是在1641年年初我们的让·巴蒂斯特来到了奥尔良。

一个居心险恶、仇视我的主人公的人,在很多年后说什么,在奥尔良就是任何一头驴也能获得学位,只要这头驴有钱就行。这当然不是真的。笨蛋是得不到学位的,而且我的主人公一点儿也不像笨蛋。

确实,据一些到奥尔良参加过考试的活泼的年轻人讲,仿佛他们是晚上来到大学,把教授们叫醒的。那些教授打着哈欠,在油污的睡帽上再戴上博士帽,马上对他们进行考试,并发给了学位证书。或许这些年轻人也是胡说。

不管奥尔良的情况怎样,让·巴蒂斯特获得了硕士学位这是千真万确的。

从此,他不再是穿波纹褶领衫的小孩,也不是蓄着长发的逍遥派。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年轻的男子汉。头上总戴着浅色的假发。

我贪婪地仔细端详着这个人。

他中等身材,稍微有点驼背,胸脯塌陷,在颧骨突出的黝黑面庞上,两只眼睛距离很远,一撮山羊胡子,鼻子又宽又扁。一句话,其貌不扬。然而他的眼睛却极不寻常。从这双眼睛里我看到总是古怪的尖酸刻薄的嘲笑,同时还有一种对周围世界永远是惊异的神色。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女性似的令人心荡神驰的东西,眼睛的深处却隐藏着病痛。相信我的话,这个二十岁的人身上有一种痛苦不安的东西正在折磨着他。

这个人结巴,说话的时候呼吸不均匀。

我看得出,他性格暴躁,情绪变化无常。这个年轻人很容易忽而高高兴兴,忽而心事重重。他善于发现人们身上的可笑之处,并好以此为题说俏皮话。

有时他大大咧咧的,很坦率,而有时又极为内向,耍耍心眼儿。在某些时候,他冒冒失失地蛮干,然而立刻又会变得优柔寡断和胆小怕事。噢,请相信我,在这种条件下,他的生活是很困难的,他结下了许多仇敌!

让他走向生活吧!


(1)泰伦斯(约前190—前159):古罗马喜剧作家。奴隶出身。对莫里哀的喜剧创作和十八世纪欧洲喜剧作家有一定影响。

(2)塞涅卡(约前4—后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有悲剧《美狄亚》等九种传世。对法国十七世纪的戏剧作家影响极大。

(3)普拉图斯(约前254—前184):古罗马喜剧作家。

(4)卢克莱修(约前99—约前55):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

(5)靡菲斯特:歌德写的《浮士德》中的恶魔。

(6)皮埃尔·伽桑狄(1592—1655):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7)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8)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人。

(9)布鲁诺(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天文学家。

(10)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11)1572年8月24日的前夜,巴黎天主教徒对新教徒的大屠杀。

(12)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