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6/7页)
一九七九年的南京大学,校园是古朴和幽静的。教学区在北,生活区在南,中间隔着一条窄窄的小马路。早晨、中午和傍晚,成百上千年轻的和不年轻的师生们出校门,进校门,布衣胶鞋,行色匆匆,只有穿行在其中的叮铃铃欢响的自行车才能弄出一些小小的动静。任何时候一抬眼睛,“文革”的遗迹随处可见:没有来得及铲除干净的墙壁上的“打倒”标语,角落里偶尔会看见的残留的大字报碎片,屋顶上武斗中踩碎的瓦砾,不常使用的大楼里的破损的门窗和玻璃,还有这里那里喷涂或是雕塑的“伟人”头像。学生们很多是满面沧桑,如罗想农这样结了婚,有了家庭。老师们一律神情严肃,走路目不斜视,说话前先顾左右,再言其它,是文革多年养成的习惯。
只有校园里的树木和花草,年复一年的,不顾人世间的纷乱和烦扰,兀自静悄悄地长。春天校园里是梧桐树和迎春花的世界。梧桐飘絮,乱花迷眼,满校园飘荡着一团一团的半透明的毛毛,让师生们咳嗽,打喷嚏,淌眼泪水,既苦恼又幸福。迎春花黄灿灿的,先于所有的花卉热烈开放,从墙头和高坡上一簇簇地披挂下来,明艳夺目,弄得大家想不注意都不行。夏天,榉树和洋槐树上的知了叫得声嘶力竭,仿佛活了今天就没有明天似的,有一种悲壮搏命的意思。秋天开始落叶了,花圃和办公楼窗台上的菊花也开了,一边是萧瑟,一边是明媚,两相参照,觉得人生还是美好。最惊喜不过是冬天来一场雪,满树银枝,道路楼房一片洁白,虽然过不长久雪会融化,但是早晨一推窗户的激动,会久久地留在脑海里,一直保存到第二天的冬季开始。
罗想农的实验室窗前,逶迤着小小一片银杏树林,每每站在窗前摆弄试管仪器,一抬眼,秀美的银杏树就对他颔首微笑,弄得他心情大好。夏末他进校报到时,银杏树叶是墨绿色的,一片一片像是精巧的小耳朵,他弄出的任何动静它们都听得到。一眨眼到了深秋,在他的日夜苦读之间,在时光流转中,树叶黄成了一挂挂的金锁片,西风吹起来,锁片和锁片之间碰撞,飒啦啦地响,安静下来感受,比校园里新近流行起来的老柴和老贝的交响乐更好听。
罗想农尽量不去打扰乔麦子的生活。知人识趣的男人,宁可在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面前隐身,也不会选择做一个张牙舞爪的小丑,让对方厌恶。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生活,本来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互相之间很少会形成交错。本科生人多,动辄就上大课,几十上百个人挤在一间教室里,黑压压颇有规模。研究生的人数寥寥无几,基本上不进教室,教授们需要提供辅导时,会通知学生到自己家里,促膝之间耳提面命,研读书目就开出去了,研究方向也商定下来了。还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住不同的宿舍楼,吃不同的食堂,用不同的水房和浴室,在不同的场所娱乐和锻炼,如果双方之间不形成主被动关系的话,彼此间实在相隔着遥远的星系,丢一个眼神过去就要倏忽千百个光年。
曾经有一次,罗想农在他二楼的宿舍窗口看见了乔麦子。她当时背着一个帆布的黄书包,一个人脚步匆匆地走。路上的女同学们都是勾肩搭背叽叽喳喳走成快乐的一堆,乔麦子形单影只的样子,让无意中瞥见她的罗想农心里发疼。几乎是下意识地,他趴在窗口,喊了一声她的名字。乔麦子听见了,头抬起来,目光一下子撞上了他的脸。一刹那之间,根本还来不及做反应,出于本能地,乔麦子立刻转身,从楼前的小树林子里穿过去,拐上另外一条岔道。
罗想农找到乔麦子的班级辅导员,千方百计打听出来,她那天要上的是一堂公共英语课,从她的宿舍楼去到英语听力室,必经罗想农的房间窗口。第二天,第三天,同一个时间,罗想农趴在窗台上,目不转睛地,看楼下川流不息的人,在人群中寻找那一张熟悉的脸。第二个星期,第三个星期,罗想农走火入魔一样,准时准点地在窗口凝望,辨别,期盼。他再也没有在那条路上见到乔麦子。他知道她不会出现了。树木葳蕤的校园,成千上万的师生,一个人想要躲避另一个人,容易得就像擤一个鼻子那样简单。
再然后,有一天,罗想农收到了青阳老家发过来的电报,得知李娟已经入院待产。他急急忙忙地请了假,坐七个小时的长途公共汽车回老家,兴冲冲准备拥抱他的新生婴儿。等他下了汽车,飞奔到青阳医院产科病房时,却发现气氛反常,产妇李娟背朝着墙壁,死活都不肯转过头来看他,亲戚们个个灰头土脸,闭口不言。再一问,原来孩子生下来就是死胎,已经交由医院作了处理。他的丈母娘,李娟的妈妈,眼泪巴嗒地告诉他:“是个男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