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2/6页)

不过正值考试刚结束,家里人看到信件的第一反应,大概以为他们的成绩出来了?

考生们没工夫考虑那么多,他们只想赶紧把好消息告诉家里人!

以后的广宁卫,会跟曲夏州一样繁荣吧?

肯定会吧。

四月十九傍晚,纪楚一行人终于到达原化州州城。

连日赶路,难得休息一晚。

等第二天早上,当地柯知州赶来的时候,正好能给纪楚送行。

看着柯知州喜笑颜开,就知道他如今差事办得顺利了。

原化州最大的家族曹家已经没了,就连京城都已经结案,本地更不用说。

犯事的基本已经收监。

勉强逃过一劫的也要被追债。

眼看矿料价格一天比一天便宜,谁也补不上这个大窟窿,所以剩下的曹家人基本已经跑了。

再不跑,那债主就要登门了!

最大的刺头没了,知州说话自然更加管用。

剩下各家更因为原化州乡党党魁的意思,皆是老老实实,甚至已经开始自查了。

毕竟,让纪大人查到,跟自家自己查到,完全是两码事。

至于谁是原化州党魁?

这话更不用讲。

除了纪楚,还有别人吗?

原化州如今士族,尤其是武器作坊的五家,各个都听纪大人的。

而且人家年纪轻轻都要去做知州,这份青云直上的能力,是个人心里都有数,知道应该怎么做。

所以柯知州听说纪大人在州城落脚,说什么都要过来送一送的。

这边刚说上话,原化州不少人家急匆匆赶来。

尤其是黎家,黎家刚刚收到纪大人递过来的信件,便赶紧出发。

没想到其他人消息比自己还灵通?

大家这份热情,不说比去年回来的时候亲热了,对比上上回来,更是夸张。

黎士杰一直想要的衣锦还乡,大概就是这个效果?

最后还是黎家老爷懂事,赶紧道:“纪大人娘子生产在即,大家不要打扰了。”

是了。

他急匆匆回来,那是有正经事啊。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怪不得纪大人三月中旬去的京城。

如今四月二十便赶回来了。

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一个月时间。

不过也是,大人如此重情义,这才像他的性格。

听到这话,围上来的众人终于不再多讲,但人人都把自家名帖塞到李师爷手中。

要不是李师爷一再强调,大家最近不要过多打扰,恐怕都会一路追随过去?

看到这样的场景,难免有人会说些怪话。

“他去的是昌河州,比曲夏州还要穷的地方,信他前途宽广?”

可惜此话一出,就立刻有人反驳:“不信他前途宽广,难道信你?”

“就是,昌河州又怎么了,三十出头的知州,你能当上?”

“不说人家能力极强,退一万步说,就算发展不起来昌河州,那皇上也会把他调到其他地方,继续重用,你信吗?”

肯定相信啊。

只要纪楚愿意,他会是一把很好用的刀。

至于昌河州能不能发展起来,跟他会不会被重用,完全两码事。

对了,他侄子就在昌河州的广宁卫,难道是为了这个?

也有可能啊。

他兄嫂对他那样好,肯定会知恩图报的。

这样的人,对自己同乡一定也会不错吧?

这种事,根本不用纪楚过多解释,就会有人帮他找无数借口。

众人又看向黎家老爷,他可真幸运,自己儿子跟纪大人关系那样好,连纪大人娘子的事情都知道。

听说那只是个普通的村妇?

跟纪大人成亲之后,才学着待人接物,甚至才学着识文断字。

看到有些人又在活动自己的小心思,黎老爷直接道:“别想了,人家纪楚的娘子也不一般。”

从何得知?

“原化州第一座水泥作坊,哪里建的?”

“咱们周围几个州府里,第一座水泥作坊,又是哪里建的?”

纪大人所在的丰抚县啊。

方圆五百里,就丰抚县那一家水泥作坊建成了。

听说那县令是个机灵的,就建在纪大人老家纪家村不远处,甚至已经生产出第一批水泥。

要知道,这水泥作坊说起来容易,但也有许多技术含量。

不止如此,那作坊跟其他买卖不一样,大家都是头回接触,办砸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这东西看着是机遇,但也可能是个深坑。

周围不少州府的大户人家,都因为这事赔了银钱。

唯独他们原化州丰抚县建起头一座水泥作坊,而且稳扎稳打的,丝毫没有被其他地方的混乱打扰。

“就因为纪楚的娘子,陶乐薇。”

说起丰抚县县令,他确实机灵,靠着几次三番去找纪楚,算是得到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