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2/3页)
少薇昨晚上整理照片整理到了三点。从美国回来前,她游历美洲,尤其深入南美,拍摄了大量珍贵的街头摄影。对于当地数个政权动荡的国家来说,影像是人民的证据:我们曾这样生活。
她在地铁上打了个盹儿,到站前刚好醒来。
ifc刚建成没两年,成为这座直辖市毋庸置疑的新地标,蓝色锥形楼体极具现代感。从南美来到此处是割裂的,尤其是她最后一个深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古巴,这种冲击力胜过了飞机低掠过自由女神像和曼岛。
《风尚》杂志社。
摄影部的面试正在进行中,少薇在前台拿了表格和背板、笔,进到一间大会议室中,找了个最不起眼的角落。
《风尚》是中国本土诞生和异军突起的时尚杂志,比起那些什么五大刊之类的,《风尚》更看重本土叙事,更有人文关怀度。不过,在整个时尚界都在布局新零售、整个纸媒界都弥漫着生存焦虑的时刻,纵使是一流杂志也缩减了人员架构。今天这场面试,只录一人。
有新人进入,人们难免抬头打量,又窃窃私语。
“这是摄影师?”
“这么土,不会吧?”
“看上去审美很差的样子。”
“感觉是hdr战士。”
“噗,你嘴好毒。”
确实。和这些候选人比起来,只穿一件白T恤和牛仔裤、背着十五元帆布袋的她,浑身上下看不到一丝时尚气息。但是那枚卡地亚蓝气球还是被一些人捕捉到,目光顿了顿。
唰唰的笔尖声运作平稳,少薇填着表格,旁若无人,双眸里落下的光淡而宁静。
“哎,你最近在玩什么?”
“超焦距盲拍,很好玩,最近还淘了颗前苏联的八羽怪helios44-2,那种漩涡焦外很适合资本主义高密度社交熵场,我上个月在时代广场玩了一组,发在ins上反响蛮好的。对了你玩ins吗?我有一万粉。”
“抱歉,其实我不太受得了现在泛滥的社交媒体街头摄影,我不知道该说是视觉资本主义症候群呢,还是单纯的自恋叙事。我喜欢克制一点,尤其是现在很多所谓的人文镜头喜欢对准环卫工、农民工,本质上是桑塔格说的‘将痛苦转化为消费符号’。对,我比较擅长静态肖像。”
“哦。那你肯定没办法体验哈苏腰平取景器的乐趣了。我猜猜,索尼党?”
“对索尼A1.”
一声不合时宜的轻笑响了一下,整间屋子瞬间静得落针可闻。
察觉到不对劲,少薇抬起头,歉疚地抿了抿两侧唇角:“抱歉,不是在笑你们,请继续。”
“……”
“你用什么?”
“啊我吗?”少薇晃了晃,“iPhoneXR。”
旁边沉默半晌。
尴尬而不失礼貌地说:“你很幽默。”
人力敲了敲门:“少薇。少薇来了吗?”
少薇在众目睽睽下站起身,举了下手:“这儿。”
身穿紧身大翻尖领白衬衫配香奈儿珍珠毛衣链、棕色包臀皮裙、尖头水晶单鞋、手表手镯叠戴的人力,将她从头到脚扫视了一遍,冷道:“表格进来后交主面试官。”
少薇深呼吸,进入那扇门。
会议桌上坐了三个人,背后投影仪显示桌面,等待她把自己的资料插卡。
少薇将卡交给刚刚那个面试助理,继而从帆布袋里拿出三本影像集分发给三人。高清印刷照片很贵,她递出去时心在滴血。
“我们看过你的投递附件。我也是街头摄影出身,所以对你有一定了解。少薇,”主摄影师顿了顿,“你在ins上的帐号叫Hippocrene,有五万多粉丝,很惊人的一个量。”
少薇点点头:“这个号是我去纽约后开始经营的,有这个积累是因为那段时间拍摄的都是西方街头,或者是西方刻板印象里的第三世界国家,比如墨西哥、缅甸、巴西……内容上乘了东风。”
“你在纽约大学学了两年摄影,但我没看到你在综述那一栏写任何术语性的表达。”他顿了顿,“而且是唯一一个。”
“那没有意义。而且我学得不好,几门课都是低空飞过。不擅长的事,我不喜欢谈论。”
一问一答被控制在了一种相当舒适的节奏里,既有交锋,却又不尖锐。穿着时髦的面试助理不由。
得推了推脸上的镜框。这女孩身上有股能量,像太极,柔中带刚,不疾不徐,兼容并蓄。
“坦白说,我很喜欢你的作品,构图够有想法,有冲击力,也很有生命力。但是,还不够立刻成为一个能独立落地商业项目的摄影师。”
少薇深深地舒一口气:“好吧,我接受你的判断。”
见她要起身,主摄又道:“不过,我还要招一个视觉助理,主要负责器材管理和场景搭建,以及艺人沟通、后期制作,简单来说,就是帮我和艺人团队的想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