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这一世即便是捅破天,……(第3/4页)
是因为她父王以死引起了皇帝最后的几分内疚吗?
“阿瑜,这一切并非你我之错,”萧晏行抱住她,轻声安慰。
但是谢灵瑜却不想要逃避,她仰头望着他:“我轻率的认定三千卫与楚王联手害死了我父王,但是如今,却才知道他们和你父亲都承受了无休无止的污蔑。”
虽然谢献所言,只是口说并无实据。
但是如今他还有他子嗣的命全然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又何必再大费周章的骗自己。
“谢献说当年三千卫有人活了下来,找到这些人,我们便能确定谢献所言真假。”
谢灵瑜低声说道。
萧晏行却摇头:“这些人早已不知所踪,我想或许当年皇帝当着先永宁王的面假意放走这些人,最后却还是将他们屠戮殆尽。毕竟当年在先永宁王死后,三千卫便遭到了彻底的清洗。若不是提前做了安排,只怕连如今这些都保不住。”
突然萧晏行怔住,许久他轻声说:“我先前一直以为那些安排是我父亲所做,但是我父亲死于秦州,长安事发乃是在他死之后许久。这些安排只怕都是先永宁王所做。”
“或许他心底已对皇帝有了戒备。”
萧晏行眼底也落进了无尽的悲凉:“只是他和我父亲一样,他们都不相信曾经生死与共之人,如今登上帝位后,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陌生,自古以来便有帝王诛杀功臣。
只是功臣心中尚且念及旧时之情,但是帝王却早已经在皇座之上冷了心肠。
君臣之道,从来都是不公平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是死去的是她的阿耶,谢灵瑜只觉得心头宛如千刀万剐般。
但下一刻,她突然抬起头,望向萧晏行。
“或许我们不需要这般大费周章。”
萧晏行眼底闪过一丝诧异,似乎未能理解她这句话的意思。
“当年参与其中的三千卫确实很难找了,但是当年参与其中之人,却并不难寻。”
萧晏行这时猛然意识道:“李作安。”
方才谢献也说过,楚王之所以这般相信谢重润,是因为他还策反了当时时任羽林卫大将军的李作安。
李作安手握兵权,可以与他们里应外合,迅速控制整个皇城。
而事发之后,李作安并非出事,反而一如既往深受嘉明帝信任。
这便说明,当初所谓的策反定然是假的,更有可能是李作安也知晓嘉明帝和谢重润想要一举铲除楚王的计划。
甚至他事先还得知了,嘉明帝同样想要彻底铲除三千卫的计划。
如今李作安率兵赶赴而来,意图平叛,他们很快便能见面了。
前世她当真是活得浑浑噩噩啊。
这一世即便是捅破天,她也要找出真相。
*
次日,当浩浩荡荡的大军前来时,原本早已经等候多时的先锋军还有扬州守卫军,同样翘首以盼着。
只见不远处的队伍里,突然有一行人策马而来。
待对方到了近处,原本站在队伍最前端的谢灵瑜便一眼认出,对方乃是此次朝廷平乱军的大将军李作安。
“末将参见殿下,”李作安到了跟前,便下马给谢灵瑜行礼。
李作安年纪本就如谢灵瑜父辈那般,她自然也不会自持身份,当即便下马上前,将对方扶了起来:“大将军一路辛苦了。”
“殿下坚守扬州这么久,才是真正的辛苦,末将先前来时,圣人便一直叮嘱务必要应该迎殿下平安返回长安。”
李作安看到谢灵瑜的时候,是真真正正松了一口气。
当谢灵瑜让人提前送出谢献造反的战报,嘉明帝便立刻派人八百里加急传旨,召谢灵瑜回长安。
但是即便传旨之人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叛军的速度。
待他们赶到扬州附近时,叛军已经围了扬州城。
传旨之人只能再次急赶回长安,将永宁王被困于扬州城的消息,回禀圣人。
圣人自是震惊不已,万万没想到明明谢灵瑜已经提前将谢献造反的消息传了出来,为何她却没有及时离开扬州。
但是事已至此,唯有尽快派遣大军赶赴扬州平乱。
可调动几十万大军岂是轻易之事,大军所需辎重、军备、粮草皆是需要一一清点准备,即便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大军出发之时已过了十来日。
嘉明帝自然也可以调动扬州附近的军队,但是一来是这些军队也要守卫附近城池,以防叛军突袭。
二来便是在这种时候,为了防止周围军队主动向叛军投降,自是不能随意调动。
李作安被嘉明帝钦点为江南大总管,率领二十万大军直奔扬州而来。
而此时刚好回长安述职的贺兰放,在听闻殿下被困扬州,立刻请求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