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选择沉默才明智

现在国内公知是天天反对发展军力的,天天喊着要做‘中立国’,每次说起来首先就要拿瑞典、瑞士等国家做例子。大致意思就是:瞧瞧人家在战争时期搞中立,今天不是也是好好的么?

可是事情的真相是:在战争期间所谓的‘中立’就是个笑话!像什么荷兰、卢森堡、比利时那不都是中立国?可是说被灭就被灭。

瑞士为什么可以避免战争?那是因为德国需要它们进行资金流动。而瑞典为什么可以避免战争?

其实瑞典在整个二战时期,从来都不算是‘中立国’,他们还真的算是属于德国阵营的。他们是德国坚强的后盾:二战爆发的第一年,德国一年消耗了1500万吨铁矿砂,其中有1100吨是从瑞典进口的!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国的铁矿砂基本都是来自于瑞典。

如果真的是中立国,那是不应该给德国提供铁矿砂,德国当时为什么不打他们?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这是铁杆盟友!打了他们谁给自己挖铁矿?

正常的海运路线是从瑞典北部经过波的尼亚湾越过波罗的海进入德国。当年德国为了保证这条运输路线的安全在那里布置了重兵,所以那是一条非常安全的运输路线。

但是这条航线也有问题:波的尼亚湾到了冬季会结冰船只无法航行。那这条航线那时候自然用不上,瑞典人想出来的办法是通过铁路把铁矿砂运往挪威,通过挪威的纳维克港运往德国。即使到了今天挪威纳维克也只有一条铁路线,这条铁路不和本国任何城市连接而是直通瑞典,这就是二战时期的产物。

挪威不让他们运铁矿怎么办?人家恪守‘中立国’规矩。不掺和任何战争国之间的事物。

没关系,德国占领了挪威就行了!

这就是德国放着近在咫尺的‘中立国’瑞典不打反而打更远的‘中立国’挪威的原因。

二战期间德国为什么那么重视北极航线?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的北极航线基本上就是德国的物资运输命脉!

而芬兰则是属于德国的‘备用计划’。虽然芬兰不像瑞典有那么多的铁矿,但是他们靠近瑞典最大的耶利瓦勒铁矿,而且北部佩查摩地区直通北冰洋,耶利瓦勒铁矿的铁矿石也可以通过芬兰进入北冰洋,可以给他们的北极航线多一个选择。所以自然先放一下。

毕竟对德国来说,挪威的纳维克航线不是一个安全的航线,尽管他们在那里布置了重兵,但是英国人的皇家海军也不是吃素的。很多德国商船都被击沉在这道航线上。他们需要一个‘B计划’。

但是德国不打他们不代表别人没有想法。

根据战后公开的资料显示:1940年的纳维克海战,英国人的目的就是控制瑞典耶利瓦勒铁矿,如果有必要直接占领挪威和瑞典——管他什么中立不中立?占领了再说!

回头他们有无数美化自己的理由,历史掌握在胜利者的手里。

而当时苏联也没闲着:他们本来就和芬兰有领土纠纷,他们和德国签订了《永不侵犯协议》后,在1939年直接对芬兰发动了进攻,也就是所谓的苏芬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在很多人的定义里都是‘苏联对芬兰发动的侵略战争’。但是从二战进程来说,进攻芬兰却是有积极意义的。

所以这事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也就是萧鹏对记者不评论这事情的原因。毕竟这里是俄罗斯,对俄罗斯人来讲,这是一场为了快速结束二战的正义之战!而对芬兰和欧洲来说,这就是前苏联侵略他国的铁证。

还是那句话:屁股决定脑袋。

苏芬之战最后的胜利者当然是苏联,但是这一仗他们打的并不轻松:他们遇到了战争史上最大的BUG:芬兰的冬天。

而且芬兰还是不是单独作战——瑞典为其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武器装备:作为一个‘中立国’瑞典当然要利益最大化才行。他们需要芬兰给他们当屏障!而且……

不搅和一下能被人称为搅屎棍么?

最有意思的是:当时英国一边自己计划占领挪威和瑞典,一边又不想苏联占领芬兰,于是他们还打算派遣‘志愿军’去芬兰支援芬兰。

只可惜芬兰没有坚持到英国的志愿军:哪怕有瑞典提供武器,但是失去了冬天的庇护后他们在苏联面前不堪一击,英国人打算是3月20日进军芬兰,结果芬兰3月13日就投降了,不过苏联还真没占领芬兰,而是断了芬兰的入海口拿回争议地区就结束了。

而这么做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芬兰和德国站在了一起进攻苏联抢占了不少苏联领土。

而至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另外一边,则爆发了以争夺挪威纳维克为目标的纳维克战役。这场战役盟军打了德国方面一个措手不及,德国海军十艘驱逐舰全部被击沉,还有数艘负责运输铁矿石的运输舰,萧鹏发现的沉船就是在那场战役中被击沉的一艘,德国海军经过这一仗元气大伤。但是战争最后还是以盟军的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