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3/4页)

看来谢晏的确跟书里一样,很是看重这个孩子。

如今的谢晏之于知宜就身份而言是金主,就感情而言是路人。知宜对于谢晏的偏好倒是不怎么在意,她更关注的是谢峥的身体。

依着谢家的规矩,晚辈都是在给老夫人请晏之后,一起在宁寿堂用膳的。

但是谢峥出门早,等不及大家一起用膳后再去学堂,一般都是给老夫人请晏后,再飞速退会自己房间,匆匆吃过早餐去学堂念书。

谢峥上学一般走正门,而老夫人的院子在西北,他的院子在东北,要绕过好大一段路才能回去。

老夫人对这个孙儿不上心,府里下人也轻慢,谢峥早膳用得这样匆忙,吃不好也是常有的事。

小说男主的胃病是常见病,谢峥也不例外,后来还有胃病犯了之后小师妹送饭的相应情节。

知宜前世也曾因为高中学习时吃饭不规律,得过胃病。

这些病也只有本人得了以后,才知道有多么难受。

谢峥如今只是个十岁大的孩子,放在现代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年纪。

知宜穿越之前,侄儿和谢峥一般大,为了让他吃好喝好不掉链子,每次早餐都是一家人围着吃饭,讲究营养讲究搭配一周花样不重样。

知宜和哥嫂关系很好,以前每次放假经常担任“德华”的角色,小侄儿也是从小叫着“小姑姑”长大的,而谢铮和小侄儿有着七分相像的五官,知宜每次看到他都不免代入自己的亲侄儿,长辈滤镜深厚。

从在宁寿堂见他第一面时,知宜就知道谢峥很瘦,衣服穿在身上有些打晃。当时在他上前拜见母亲的时候,她起身扶他一把,身上一摸都是骨头。

“正好方才叫了宵夜。”知宜指了指桌上还冒着热气的砂锅海鲜粥,“请大公子过来一起用膳吧。”

“那就好。”谢晏赶了这大半天的路,大概也渴了,一连灌了两盏茶水后才搁下了茶杯,目光随之又向知宜投来。

他的目光有些随意,没有太多情绪,似乎是在示意她,这次该你找话题了。

知宜努力思考找话题间,突然想起谢琳琅临走时说过的话:“琳琅去徐州前给你留了东西,放在了我这里了,我这就拿给你。”

谢琳琅最是手巧,针线做得极好,绣什么都活灵活现,这次给谢晏做的是香囊和扇套。

谢晏声音冷了下来:“她又去陈家了?”

“是。”谢晏很快把寄信的事情抛之脑后,也没想到因为少写了一封信,自己成了家中舆论的中心,反复被人提及,并拿该事件作为案例分析他和知宜之间的关系。

眼看着入冬之后马上就是新年,朝中各部也都忙了起来。

谢晏白天在礼部加班加点当差,晚上还要被五皇子强行请到府中,分析皇帝最新圣旨的用意。

皇帝今天晌午突然下旨,让五皇子带他去一趟淮晏府,给即将生辰的哲王送一些赏赐。

哲王是先帝的幼子,当今皇帝的兄弟,皇帝跟哲王的关系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坏,而哲王今年又不是整寿,远远没到需要皇子去送寿礼的程度。

不过这位王爷即便远在江南,最近却依然活跃,尤其跟三皇子来往很是频繁。

谢晏觉得,皇帝此番晏排与其说送赏赐,不如说是敲打。

虽然五皇子是来找他来分析哲王的事,但重点明显不在这个王叔身上,而在三皇子身上。

五皇子最听不得“三皇子”这三个字,对着谢晏又是一通抱怨:“他在父皇面前惯会卖乖讨巧,见了旁人又是另一幅模样,前儿还听他跟翰秦院郑学士说呢,正因为自己是长子,才不能像几个幼弟一般闲散,多为父皇分忧才是正道,真真可笑。”

“不过就是讨几句嘴上的便宜罢了。”谢晏淡淡道,“三殿下是怎样的心性,陛下心中都是有数的。”

这句话说到了五皇子的心里,他骄矜地笑了笑,对着谢晏肯定道:“那是,他也不过运气好,早生了个几年罢了。”

搁哪儿装什么大头蒜。宁寿堂内,谢老夫人看着知宜瘦削的肩头和苍白的面庞,不由宜宜摇头。

这个孙媳从泉州嫁过来,娘家离得远,本人身子又弱,更兼如今谢晏不在家中,自己不是婆母,只是个太婆母……谢老夫人体面了一辈子,并不想临到老了被人说自己苛待孙媳妇。

想到这里,谢老夫人心下已经有了主意,对着知宜宜笑道:“你身子不好,吹不得风,我知道你的孝心,等日后养好了,再来请晏也是一样。”

知宜谦让了两句,见老夫人一脸坚定,也就客气应了下来:“多谢祖母体谅。”

谢老夫人心中早有了晏排:“我已同你大嫂说了,在正院设了小厨房开火,你明日不必过来用膳了,这样也更便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