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第2/5页)
若某小国国主爵位低王一等,为“公”或“侯”,计算宗室人数时该数几代又会有变化。
武国王族尚武,王位的继承常常伴随着祖传的血腥仪式,所以不像别国宗室动辄数万人,但算上七代内的亲戚,千把人还是有的,可即便如此,也堪称人丁稀少。
敛雨客沉思,往大里猜:“数万?”
“敛兄还是猜少了,至少过十万!具体有没有二十万不知道。”商悯唏嘘,“当时我姥姥帮我找宗谱,我一看那么厚几摞子头都晕了。”
“这些宗室靠什么活?百姓奉养,还是为官……”敛雨客头一次在商悯面前皱起了眉毛。
“百姓奉养居多,当然也有不少人为官,我舅舅算混得比较差的,只是个四品官。往前数几代,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要么姓姬,要么跟姓姬的沾亲带故。”商悯道,“许多地方官员也是如此。”
宗室兴旺,才能更好地延续皇族统治,得利者当然会维护自身利益,在打压的同时适当用人,才是上上之策。
武国也不能摆脱这个定律,不然商溯扶持自己亲弟弟干什么?宗室成员不全都是吉祥物,他们该办事还是要办事的。
商悯想了想,又补了一句:“建朝之初,各国诸侯有八成始姓姬,郑、赵、旧梁皆为姬氏后代,分封后分宗改姓。因为同宗同源,最开始这几国王族是互不通婚的,过了好多代,才渐渐开始了联姻。”
“也不知这样是对是错啊……”敛雨客忽而感慨。
商悯明白他到底想要说什么。
偌大的王朝总会在建立一段时间后腐朽,而腐朽不全然是单一因素导致的。
镇守天柱的圣人后代,也会成为压迫百姓的山岳。谭闻秋将整个大燕视作实现她抱负的工具,利用这个工具搅弄风云挑起战乱压迫百姓。
这个工具何以成为工具?因为大燕本身,已经从盛世的缔造者向盘剥他人的吸血虫转变了。
商悯迟疑一瞬:“这一皇多王分封天下的体系,不是自然诞生的吧?它并非是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而是被直接划定的。”
“嗯?你猜到了,的确是这样。”敛雨客难得兴致不高,脸上没有一贯温和的神色,“有天柱,才会有一皇多王的格局。这样的格局不可改,否则谁来保证天柱存续?”
“‘祖宗之法不可变’……”商悯想到了这句话,一时语塞。
按照她前世的发展规律,分封之后会是集权,每一次王朝更替,权力就更向中央集中,此世已有王朝更替,也有诸侯国格局大变。
燕皇试图集权,可是没成功。与其说他是败于能力不足,不如说他是败给了祖宗之法。
祖命让他守天柱,他就要守。
“拾玉,你可知,诸侯为何是诸侯,王族为何是王族?”敛雨客悠然问。
“按照典籍上的解释,因为我们是圣人之后,是天命所赋的‘正统’。”商悯给出了直白的答案,接着笑,“怎么,敛兄今日要跟我论古今?好不容易听你讲点以前的事情,我可要洗耳恭听了。”
敛雨客对于自身来历不肯多说,但是对于其他圣人相关的事情还是会说的。
他不讲细节,只说得出脉络,例如某某年前发生了某某事。他讲的事情有很多没什么太大的参考价值,要么是在讲两千年前人如何与妖争斗,要么是讲某位圣人践行何道,有何成就。
这些可以当历史课听一听学一学,能增进对妖的了解,但是对于“怎么彻底搞死复起的妖族”这件事帮助有限。
就算问敛雨客,他也只能答:尽个人之力,集举国之力,联世人之力。
“哪里是论古今。”敛雨客听到商悯的话后摇头,“你的回答不算全对,但也不错。为镇压群妖,百圣与之相战,最后妖族仅余九圣,人族圣人亦即将死伤殆尽,那九位妖圣被分别镇压于九根天柱之下,为使天柱封印稳固,剩余存活的圣人皆于天柱下‘还灵’,以命祭天。”
还灵即身死。
归于天地,肉身陨灭。
敛雨客叹息,“圣人救苍生,功德庇后代,这有何不对?布下九根镇世神器后天下格局重定,圣人后代分散各地聚集人群,依圣命建立了‘虞’,大虞之下,又有各个诸侯统领各自的疆土。作为圣人之后,他们可受万民敬仰,享其贡奉,但也需镇守天柱,护佑百姓,必要时须得效仿其祖先,以命祭柱。”
商悯的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谭公祭天柱,不仅是因为他是国君,还是因为他是圣人之后?难道延续封印不仅需要自身气运汇聚,还需要自身有圣人血脉吗?”
“两千年来祭柱还是第一次发生,是孤例,所以也从未有过没有圣人之血的国君献祭。”敛雨客思索稍许,“圣人先祖在何处还灵,圣人的后代就会在何处建立聚落,谭公的先祖还灵之地就在谭国。或许圣人后代献祭的确能更好地激发圣人残留的力量,毕竟这些镇世神器就是圣人们亲手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