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2/4页)

意识到举止失矩,她连忙放下佩剑,对着商悯深深一拜,“在下失礼,竟以小人之心揣度君子之心,方才所言,请您不要放在心上。”

“我所说的也是句句发自真心。”商悯并不在意,只道,“陇坪的事,得从长计议。”

情报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唯独改变不了谭国的硬实力。千般算计,万般筹谋,谭国自己不行,那怎么也带不动的。

谭国奋力一搏,确实有可以和六强国叫板的实力,可是,它面临的不是单个强国,而是大燕联军啊。

她起身在军帐中踱步,脸上是沉静的思索的神色,然后她在帐中的军事地图前停下,久久不语。

马将军见商悯如此,便道:“阁下比谭军更了解燕军动向,若有我军未知的情报,还请说出来,我召集军师和副将,也好集思广益。”

商悯转过身,直视马将军的眼睛:“将军没有看过我递给谭公的信件吧?”

马将军一愣,道:“没看。既是单独传给谭公的机密要事,我一个将军怎能私自查阅?”

从这句话就可以窥见马思山性情,她是忠国忠君循规蹈矩之人。

商悯唇角略微弯了一下,“我料想你也没有。”

“这话又是何意?”马将军不明所以。

马将军要是看了那封信,就该知道皇帝已经死了,反应不会如现在这么平静。谭桢不告诉马将军这个消息,其中顾虑颇多。

皇帝驾崩的消息并非是这大争之世里的一小朵浪花,而是可以引起剧变的海啸。

这则消息传到各方,各方会有不同的反应。

对于处在大战节骨眼上的大燕和谭国来说,这个消息最可能导致的变动就是攻谭之战中止。

因为这场以“妖”为借口发起的战争的正当性,会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两国大军的士气和打仗的决心,都会随着这个消息而起伏摇摆。

于燕军而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只要宿阳没有传下止战的军令,他们就不能停下攻伐的脚步。只是一直没有接到明确命令,将士心中就始终不能放下顾虑。

他们会想,这仗本来就不该打,现在也该停了。他们还会想,若开打了,接着又传来止战的军令,那他们这些开打的士兵岂不是白白送死了?

心中犹疑,则士气低迷。士气低迷,则刀剑不锐。此乃兵败之先兆。

于谭军而言,即便因皇帝之死而看到了止战保国的希望,可是燕军一日未班师回朝,谭国就一日不能放心。

谭国因莫须有之罪遭受无妄之灾,面临亡国之难,此时军民一体,上下一心,决定破釜沉舟共抗大燕,士气正旺。

要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将士们忽然知道有了止战的希望,与敌人玉石俱焚的勇猛之心眨眼就会散去,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求和与大燕撤兵上。

谭国兵力本就不足,要是谭军再丧失勇猛之心,如何能挡住三倍于谭军的燕军?

因此谭桢不能告诉手下将士这等消息,起码在皇帝驾崩的正式文书送达各国前,她不能说。

今各国诸侯就算收到了消息,也只是宿阳内应传来的小道消息,文书未下发,那“事实”便有可能变动。

没有任何一位诸侯会在这个时候丧失耐心,他们必须要等,等待确切的消息传达。

商悯想,有什么情报是燕军和谭军都不知道的?有什么情报是她现在就可以用上的?

剩下的答案自然就是这一条——皇帝驾崩,止战有望。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和事,是她和谭国能够利用的吗?

有,而且答案近在眼前——武国公主失踪。

在辎重部队和十方阁孙映合作时,商悯就有一瞬想过拿武国公主的身份当做幌子,这个身份很好用,在阻挠燕骑兵的同时能做到保命。

然而情况危急,商悯权衡利弊终究没能那么做,原因之一是她不确定燕军会不会一口咬定她是假货先杀了再说。

但若是同样的计策,换一个场合换一个情景,能起到的作用就截然不同,稳妥性也会大大提升。

“马将军,我有一计。若顺利,或许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与我师弟接上头。”

商悯眼眸微闭,随后睁开。

“但此事,牵扯极大,又诸多不确定性。马将军掌管这一带谭军,得谭公命令配合我行动,我的谋划必须得到您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我愿意告诉您和谭公一些我本不打算告诉你们的事。”

舍得,有舍才有得。情况危急的当下,商悯势必要舍去自身的一些利益,才能换取更大的利益。

保守之举无法保谭,不肯去冒险搏那微小的成功率,就永远无法成事。

马将军面色一肃,心中泛起疑惑。

本不打算告诉他们的事……思及“无”只说她师弟在燕军,却不肯透露她师弟的身份,马将军心下已经有了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