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没玺印的诏令能叫诏令?以忠臣之名(第5/7页)
听到这一番话,孔融心中非常感动。
他知道这只是太史慈的托词罢了。
数年前他被黄巾叛军围困,太史慈冒险突围为他找来援兵,就已经报答了他照拂其母的恩情。
“既然子义愿舍命陪我,我便不再拒绝。”孔融站起身来,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我孔氏世受国恩,天子有难,不能不思为天子解忧。”
“子义认为我应该先去哪里?”
为了保证严谨,无论是许县还是邺城他都是要去的,把两个天子都见上一见,再看看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先去见哪个天子。
太史慈稍作思索,说道:“先去许县吧,许县离得比较近,去完许县后可以直奔冀州。”
“善。”孔融点头认可,接着走出书房,带着太史慈来到了国相府门口。
见到孔融出来,国相府外的众人瞬间激动了起来。
“国相!是国相!”
“国相出来了!”
“不是说国相在养病吗?怎么露面了?”
“定是拖着病体出来见我们的。”
“莫非是要给两位使者答复了不成?”
“不知道国相会接受哪位天子的诏令。”
……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孔融,期待着他的决定。
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第一时间就迎了上去,异口同声地说道:“奉天子诏令,请国相前往许县(邺城)觐见!”
两人说着,纷纷双手将天子的诏书奉上。
看着眼前的两份诏书,孔融直接一手一份,全部接下。
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顿时愕然。
许县使者不由得问道:“国相这是何意?为何要接那伪帝的诏令?”
话音落下,邺城使者便劈头盖脸的怒斥他:“国相面前休要胡言!我这诏令有传国玉玺玺印,你手中的可有?”
又是传国玉玺,许县使者只觉得异常憋屈。
明明他那里的天子是真的,可偏偏没有传国玉玺。
这诏令和对方的对比,顿时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就在两人即将吵起来的时候,孔融开口了。
“两位勿需争执。”孔融拿着两份诏书,神色平静地说道:“老夫亦不知道哪位天子是真,哪位天子是假,因此许县和邺城,老夫都会去一趟。”
“等见过两位天子之后,孰真孰假,老夫自有判断。”
“明日一早,老夫会出发前往许县,随后再去邺城。”
说罢,孔融便不再多言,直接转身回府。
只留下面面相觑的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以及惊呆了的众人。
……
次日清晨。
孔融在太史慈的护卫下,跟随许县使者的车队,从北海郡出发,踏上了前往颍川的路途。
这个消息也飞快的传遍各地。
邺城,袁绍府邸。
“孔融这个老匹夫,还是去许县了。”
袁绍看完手中这封快马加鞭送来的简报后,沉着脸将其撕成了碎片。
他在麾下谋士们面前假装愤怒,实则心里无比惊喜。
许县的天子毕竟是真的,只要孔融没有老糊涂,便能认出来。
若他去了许县,认出真龙天子后,必定会向明许县天子为真,邺城天子为假,袁绍便有借口发难。
可他若是先来邺城,识破那流民的身份,那袁绍真是百口莫辩。
他的声誉将会跌入谷底,迎接他的将是天下人的指责和谩骂。
袁绍看向一旁的沮授,问道:“处刑袁术的事情准备得怎么样了?”
距离袁术被打入天牢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
袁绍之所以还留着他没杀,就是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动手,好积攒声望。
如今随着孔融要觐见两位天子的消息传开,他等待的机会便来了。
处刑袁术,无疑能让他大肆宣传自己大义灭亲的忠臣名声。
有忠臣的光环加身,即便后面被孔融识破邺城这位天子是假的,也能多一份声名和底气与孔融对峙。
沮授回道:“已经准备妥当了。臣在数日前就命人向外宣传,今日将在北郊对袁术行刑。如今已有不少百姓在刑场围观,只等主公过去行刑。”
作为大义灭亲的忠臣,袁绍肯定是要亲自到百姓面前露面,并担任监斩官。
这样能让他大义灭亲的美名得到最大化宣传。
“嗯,那便走吧。”袁绍起身,背负双手向府外走去,“我去送他最后一程,也让他成全了我的名声。”
……
邺城北郊,行刑场。
此时行刑场周围聚满了百姓。
密密麻麻,多达上万人。
“怎么这么多人啊……”
刘协感受着四周百姓们投来的热切目光,心里微微有些激动。
他还是第一次在这么多百姓面前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