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第5/6页)

苏茴如了他的意,给了他比之前几乎要翻倍的货。

然后她去找了虎哥,她已经打算好了。

去首都了这边的生意肯定就没办法维持下去,不过没关系,到了首都她会有更广阔的平台。

所以他要量大就量大,换回了更多的现金。

换回了大量的现金,她才去小人书摊主那里挑挑拣拣,现在她除了品质上佳的宝石和玉收,黄金也收。

黄金也不要什么首饰,她就收那种什么都没有的金条和小黄鱼,通用。

市区后面是省城,沈家爷孙两个的生活好过多了,之前对他们家唯恐避之不及的人,多多少少出来帮他们说话了,形式上比起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他们的日常已经可以自给自足。

苏茴过去就是卖药的。

她现在主要的客人变成了那个情报贩子,他好酒,她有酒,他有货,她要货,双方皆大欢喜。

看到她来了,他很开心,现在情势好了,他当然高兴。

对于苏茴带过去的美酒全部收下了。

苏茴在省城溜达了两圈,没看到戴着红袖章出没的人。

她在路上闲逛,没想到看到了一个眼熟的人。

他曾经就是红袖章,还堵过她和沈承风,他是当初和沈承风初见时抓沈承风的那四个人之一。

现在他把袖子上的红袖章摘了下来,穿着普普通通的衣服,就跟其他的普通人一样,正常的走路,他还看到了有人疑似在交易的行为。

他之前肯定是立刻窜出去抓人的,现在的他视而不见。

这代表了什么?

苏茴的心情指数又上涨了几个点。

到12月的时候,1978年注定是一个需要重点铭记的日子,某个会议的召开确认了改革开放的方针,1978年开始,春满大地。

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长远来看方方面面,但是目前来说,带给她最大的影响就是知青回城。

之前知青回城一定要介绍信,上面写明回程时间,滞留超过的话就是流民,要被遣送回去的,现在他们可以自己回城了,只要说要回去照顾家里之类的。

在张安国张定国他们期末的时候,柳岩新跑了,他跑之前跟平时一样,他还说自己不舒服,想要在家躺躺,结果这一躺,回来就发现人不见了,他的衣服、还有家里的钱都没有了,显然,他是不要这里的这个家了。

这并不是个例,周围十里八乡,哪个村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迫切的想要回去,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走上那条桥的人很少很少,大部分就只能困在乡下,现在政策变了,可以回城,他们哪里还能忍得住?

这是一股浪潮,无法改变。

不过也让知青,在乡下成为了负心人的代名词。

对于苏茴的影响就是她的两个同事人心浮动。

他们也是知青。

要回去吗?

要回去基本就只能抛弃这里的一切,因为带不过去,带过去了以什么为生?

几番纠结,有一个还请了长假回家,不过最后还是回来了。

这么多年过去,家那里也大变了模样,这里才是她的归宿。

然后,牛棚的其他人的平反也来了,他们纷纷回去,牛棚那边就真的变成了牛棚,只有牛在那里了。

报纸上面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最新的时事政策,知青允许回城,他们的镇上有了零星几个摆摊的,不过这些都是被人鄙视的存在。

任何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不被人接受的,被人看不起,但是他们的生意也是实实在在的。

有的人扛不住压力,不做了,有的人尝到了甜头,不肯放手,把流言蜚语当做耳边风。

苏茴对于这样的事情是乐见其成,开始的时候严厉,但是后面成为了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闲对着谁都指指点点了。

等到她去首都做生意,大环境比现在会好很多。

苏茴时常关注这些消息,张安国和张定国没有那么有空,他们两个全神贯注都扑在学习上面。

张定国他是最紧张的,他不想落后太多,他们双胞胎兄弟从娘胎里开始就从来没有分开过,他不想跟他分开,三哥已经有目标了,但是他还没有,没有倾向的目标,他想要跟三哥在一起,这样他的学校也定了,同样是首都大学。

而专业方面他们两个也想好了。

张安国选择了首都中文系,张定国选择了首都大学的理科。

现在文科最受欢迎,理科相对没那么受追捧,分数会低一些,他选择服从调剂,录取率会更高一些。

这是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就是隔壁的大学。

他现在的水平,第二志愿应该是没问题的。

也是他拼着学,成绩总算往上提了一些,他可以肖想一下首都大学了,不然根本不会把第一志愿写成首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