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送厚礼高人请出山,现口才张家得承诺(第3/4页)

“……武安侯府那边的意思是,当年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十二年,历经了三代人,亲历过石家抄家灭族之事的人几乎死绝了,剩下的人也遗忘了此事,长生的悬赏告示贴遍了全城,也无人联想五十年前的事情,可见此事已尘埃落定,掀不起风浪来。”

“况且,三代人过去,如今幸存的三个人,九指,胭脂长生都是咱们张家的家生子,无一人是官奴。即使从法理上讲,张家也可以放了他们一家三口出府,并不与当年石家的判决背道而驰。”

“武安侯府诚意要给一家三口赎身,说条件咱们张家都可以提,这些年,张家给九指一家人安身立命之所,武安侯府很是感激。”

老祖宗听了,沉默良久,神情有些恍惚,不知在想什么。

老祖宗在想事,如意不敢打扰,静静的立在旁边,默默祈祷老祖宗点头。

良久,老祖宗感叹道:“都三代人,五十二年了,武安侯府还惦记着血亲,不离不弃,令人钦佩。”

如意心道:有戏啊!

如意晓得自己的话不够分量,就使劲给来寿家的使眼色:求您老帮帮忙!

来寿家的说道:“可不是嘛,咱们住的颐园当年就是石家的宅邸,六年前皇上把这里赐给了张家,作为老祖宗荣养之地。当年我陪着两府侯爷侯夫人过来看地,哎哟,一片衰草枯杨、蛛丝儿结满雕梁的景象,紫云轩那一片的假山石,全是兔子窝,黑的白的灰的,用烟熏了好几天把兔子都赶跑了。”

“这石家谋反,确实大逆不道,不过石家选亲家的目光倒是不错,武安侯府郑家五十年都没有忘记这门亲家,若是其他家族,早就不认了。”

如意琢磨着老祖宗的意思,对九指一家并没有什么感觉,可有可无的样子,但是老祖宗对武安侯府的兴趣很大,还说“令人佩服”,那就往这个方向发力吧。

如意小心翼翼的开口说道:“武安侯府不忘血亲,可见是个知恩图报的家族,百年勋贵,名不虚传。”

老祖宗看着如意,“你的意思是,该如了武安侯府的愿,放九指一家出府?”

如意忙道:“方才有感而发,只是因胭脂是我的一起长大的手帕交,她家是我家的好邻居,这些年来一直互帮补助,倘若胭脂一家被武安侯府认了亲,她就是武安侯府的表小姐了,我为她高兴。”

“武安侯府这么多年还记得这门亲,是靠谱的家族,咱们张家同意了,这武安侯府就欠咱们张家好大个人情,以我短浅的见识,欠人情比欠钱更难还。”

老祖宗身体每况日下,当今皇上性格乖张,不仅对两个舅舅淡淡的,还拒绝履行开枝散叶、给大明一个皇储的责任,甚至从不踏入后宫一步,一直我行我素。

没有皇嗣,对张家这种外戚是致命的,不仅宫里的太后娘娘忧心不已,老祖宗也是提心吊胆,甚至有段时间还做过被抄家的噩梦,梦到承恩阁里米芾的画被官兵们抢走了。

醒来后,老祖宗心有余悸,拿出两千两银子,写信给沧州老家张家的老族长夫妻,要他们扩建张家祭屋、扩充祭田,即使将来张家倒了,祭屋祭田都是免抄的,张家子弟回到沧州老家住在祭屋里,有容身之所;耕种祭田,有口饭吃,成为耕读之家,也算是保住了张家的根。

原本张家就是沧州百年的书香门第啊。

老祖宗是张家主心骨,连最坏的打算——抄家,都准备了后手,说她高瞻远瞩都不为过。

如意和来寿家的一唱一和,让老祖宗想到当年石家是多么辉煌、一门两公爵,烈火烹油,比现在张家还风光。但败的又是如此突然,从封爵到抄家灭族也就三年,连后代都成为了张家的家生子。

如今的颐园依然还有当年石家宅邸的痕迹,比如紫云轩的假山、承恩阁的五层楼阁、烟波浩渺的长寿湖、逶迤而行的十里画廊,其实颐园能够拿出手的景致,都是当年石家的底子。

唉,前车之鉴啊!

老祖宗不禁又想起了那个抄家的梦,连祭屋祭田都准备上了,乘着自己还活着,再多为张家的未来打算吧……

老祖宗说道:“武安侯要接九指一家出去,血亲相帮,这是佳话,咱们不拦着,不当恶人。赎身银子就算了,张家不缺银子使。只是有一句话,希望武安侯府记得,张家这些年给了九指一家一碗安生饭吃。将来我们张家若遭了难,如果可以的话,给张家后人一碗安生饭吃。”

老祖宗点头了!如意忙道:“我记下了,这就去给武安侯府传话。”

如意和吉祥骑着快马到了武安侯府,把老祖宗提的条件转告给了武安侯和世子郑纲。

武安侯提笔写下了“应诺”二字,盖上了武安侯的印章,交给了如意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