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吉庆街拆迁有猫腻,小丫鬟喝茶出大丑(第3/4页)

等如意念完,王嬷嬷把眼睛上遮光的黑布摘下来,看了看腰间的西洋怀表,刚过了一刻钟。

如意说道:“嬷嬷,没什么其他事,我就回承恩阁了。”

“急什么,还有活呢。”王嬷嬷说道:“昨晚,我看了你列的两张单子,虽说字写的难看,但做事还挺有心,你把去农庄和配小厮的名单都列好了,我就不用费神去抄写一遍,再交给管事妈妈们去办。”

“这样,你给我做一个账本。”王嬷嬷从炕上下来说道。

如意吓得连连摆手道:“我不会做账,我昨天说过了,真的不会。”

“你不会,我教你啊。”王嬷嬷坐在书桌后面,指着账本说道:“你就像昨晚列丫鬟的两张单子似的,把账本里经办人的名字列在单子的前头,把他经办的所有店铺房舍和所费的银两,全部列在后头,再算一个总数——你懂我的意思吧?”

如意说道:“就是看吉庆街拆迁上每个管事的经手了多少银子。”

王嬷嬷赞赏的啧了一声,“就是这个意思——你这么聪明,会用算盘吧。”

如意忙道:“不会,只看以前颐园工地仓库的曹管事噼里啪啦打过算盘。平日我用不着算盘。”

王嬷嬷问:“你会用什么算数?”

如意答道:“算筹。”这一回答,如意又后悔了。

这不又给自己找事嘛!

但这不是如意能够控制住的,有个性格绵软温顺的寡妇娘,她一介孤女,早就习惯了好强,不想让人瞧轻了自己,有什么本事,不会藏着掖着。

算盘的结构在大明最终成型,并迅速广泛运用,在算盘出现之前,人们计算用的是一根根的算筹。不过,不做买卖不写账本的普通人家还用不到算盘,一般还是靠拨弄算筹这种从春秋时代就开始运用的简单工具来计算。

王嬷嬷笑道:“这些数并不复杂,用算筹就挺快了。去做账吧,你手下面的抽屉里就有一包算筹。”

如意还在挣扎,“我……嬷嬷刚才也说了,我的字写的很难看。”

“看得清楚就行了。”王嬷嬷说道:“要你做账,又不是要你考状元,赶紧的吧。”

如意只得照做,取了算筹,铺纸磨墨,这时,外头有小丫鬟轻声说道:“王嬷嬷,各个管事娘子都在外头等着,个个都说着急,什么时候可以要她们进来回事?”

王嬷嬷揉了揉额头,说道:“进来吧。”

又对如意说道:“你挪到屏风后面做账去,别让人看见你。”

如意把纸笔算筹等搬过去了,这是一架大理石屏风,遮的严严实实,能听到声,看不见人。

如意先写东府大管家来福的帐——根据她所念的账本来看,来福经手的银子最多,先把他的剔出来,后面的就好算了。

如意摆出算筹,一到五,是横着摆放一根到五根的小棍。六到九,竖着摆一根表示五,然后在这一根下面横着摆放一到四根,比如一竖一横就是六,一竖两横就是七,以此类推,一竖四横就是九,遇到零就空着。

摆法上,就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比如一根算筹,摆在个位就是一,摆在十位就是一十,摆在百位就是一百,以此类推。

计算的规则也非常简单,就是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这个和五百年后中华大地普遍运用的算法是一样的,方便快捷,只是把算筹变成了阿拉伯数字而已。

如意算到八千多银子的时候,屋子里窸窸窣窣进来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讲起来了。

王嬷嬷说道:“吵得我的头疼,谁先进来谁先说。”

一个媳妇子说道:“今天二十五了,是放月钱的日子,今儿一早,我去找官中支我们上夜的、洒扫的、还有各房看空园子的丫鬟婆子的月钱,官中居然说账上没钱,让我再等几天。”

王嬷嬷说道:“晚几天放月钱是常有的事,再说月底了两府用钱的地方多,你等几天去领便是。”

媳妇子说道:“可是我听到风声,说松鹤堂的今天已经放月钱了,大厨房的今天也领到月钱,正在放给厨娘和烧火丫头呢,就咱们要等。可是,咱们的人您都知道,最多的就是五百钱、三百钱、两百钱,连松鹤堂二两银子的丫鬟都领了月钱,凭什么咱们才二三五百钱的丫鬟婆子要干等着?”

王嬷嬷管着颐园所有上夜巡视、洒扫、以及看空房子、空园子的,基本都是些干力气活,人多,但是月钱少的,月钱加起来还远不如松鹤堂。

物不平则鸣,若颐园大家都要等,等等便是,但是有的有,有的没有,那就表明了要踩你啊。

王嬷嬷声音无怒无喜,说道:“我去找官中账房,你跟下头的人说,就说我保证,最晚今天晚上,月钱一定会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