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这根本不是门控!(第2/3页)

外攻,通常是比较冒险的,因为火场内部的环境未知,很可能因为射水,打破了内部平衡,产生大量蒸汽,恶化可能存在的被困人员的生存环境,所以往往要在火势已经到达外部,比较汹涌的情况下才会优先选择外攻,否则,外部一般采取墙体降温,隔绝火势的方式处理。

外攻和内攻,都要根据有被困人员作出不同安排,这个我们下一步再讲,但第一步,就是开门。

如何开门,是我们消防员要进入火场的关键,就算是从窗户,顶部破拆进入,消防员都要第一时间到达门口,为队友打开装备、水带进入的通道。

破拆大门,我不讲了,这是实操内容。

我只讲,一扇火场的门,存在哪些信息,在门前,你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火场温度。

判断火势有没有到达门的附近,首先用手套试探,另外,如果火大,身体靠近有感。

如果均无感,可以用手背试探,记住,手背探温,受到刺激时会自然回缩。

其次,门的控制技术,这在西方消防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处于探索阶段,我在香港学习过一些灭火思想,其中就包括这个门控。”

宗教员说着,不无骄傲。

“之前我们提到的火场中性面,是这个技术存在原理,谁来说一说火场中性面是什么?”

宗教员终于重新提到了这个重要的概念,但却是提问的形式。

“方……”

他一个字刚出口。

“报告!”

金国焘迅速举起了手,大声报告,没有给他提问方淮的机会。

宗教员愣了一下,然后转头,抬手:

“好,你来吧。”

金国焘也没太准备好,有些磕磕巴巴:

“中性面……是指火场里面……的一个……即不进风,又不排气的界面!”

“嗯……不准确,不是火场,而是密闭火场,或者建筑物内,热冷气交汇的界面叫做中性面,上面是高温烟气层,下面是冷空气层。”

宗教员摇了摇头,再次看向方淮,道:

“方淮,知道中性面的意义吗?”

又来了,又来了。

大家目光都看向了方淮。

这次,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宗教员有些故意了。

宗教员其实也只是打算最后一次为难方淮了。

这样,要是方淮不愿意让他们指导,他以后就会在领导面前傲然说道:“这个小子理论真的一般,我曾在课堂上问过他三个问题,他没有一个答得上来的。”

中国人喜欢“三”,一次两次或许是巧合,三次,就有了总结性意义。

这就是第三次问他问题。

但这次,方淮不会再给他任何机会了。

一米八二的身影站起,身姿十分挺拔。

话声,也不再在试探之中寻找答案,话锋比刚才坚定了许多。

“报告!火场中性面,是国际消防学院IFSTA提出的概念,是从热分层原理推导出的概念,natural plane,直译为自然平面。

建筑物火警,由于气压和温度的正比关系,浓烟会从任何一个窗口往外排出,热烟到了窗口后排到室外时,会往上窜出,窗口下沿则冷空气进入,供给火场。

它的意义非常多。

第一,逃生,人工制作中性面。

我们知道,火场里的高温,毒烟,都在烟气层里,火场大多数人不是被烧死的,而是被闷死,熏死的,烟气层里的高温浓烟,充满了危险。

我们一直宣传的湿毛巾捂住眼耳口鼻,其实是错的,因为将毛巾打湿水的过程中,已经浪费了逃生时间,而且也无法有效挡住一氧化碳和浓烟毒气。

所以,有效增加生存几率,减小浓烟对人体伤害的逃生方式,除了低姿势逃生之外,还有人工制造中性面。

如果受困者拿起一条被单、窗帘布、毛毯等,双手举高,把被单置于头部上方,受困者上半身弯下,制造人工中性带,让头部处在中性带下方,烟则会从受困者的身后被单外往上窜,这样受困者可以避开浓烟的侵袭,甚至可以降低烟中附带的高热将人烫伤的机率。

第二,判断内部火势。

中性带通常处于烟气层的底端上方10厘米处,观察中性带,实则是在观察烟气层,火场形势的发展,能从中性带高低中得到明显的信息。

烟气是燃烧产生,所以进入火场时,中性带较高,烟气薄,说明火灾处于初发阶段,越低则越危险,可能发生回燃或轰燃;如果烟气层急剧升高,烟气厚度减小,说明通风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急剧降低,说明里面发生了轰燃,烟气已经充满整个房间。

据最新研究表明,当烟气层下降至距地面1米左右时,火灾发展已接近轰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