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损失惨重(第3/5页)

因为人家说的挺对的。

这也是刚才他和妻子说出的这片子的瑕疵。

四条线,都有。

但都没做好。

虽然最后都相互交织融合在了一起……可就像是这条评论一样。哪一点都没做到极致。

而他看完这电影后的评价同样也是好电影。但最大的感受并非是感慨冯晓刚这次有多厉害,或者是这个故事多好多好,而是不想浪费任何一粒粮食。

还真像是一堂历史课……

历史课,教人铭记历史,肯定没什么不好的。

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河南大逃荒的惨状,铭记历史,奋发图强。

肯定没问题。

但……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的观感都会这么奇怪呢?

一边嗦面,他一边琢磨着。

同时继续往下翻。

发现大多数都觉得这部电影太惨了,看完心里很难受。

虽然只是表达,但总结下来就是:观感一般。

这对电影而言……可不算什么好迹象。

想了想,他关了微博,打开了豆瓣。

搜了下《1942》后,很快,页面加载。

评分已经解锁了,超过4000人给打出的分数是:8.6

这分数……不差。

虽然跟自己那几部开篇就上了9的电影分数比还低了一些,但只要电影后续口碑没什么问题,上涨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可当他看到评论时,却发现不见什么五星,二星三星的居多。

“我琢磨每年的12月份贺岁档,您老人家可是霸主。这次是脑子抽了?上了这种基调的片子?”

“刚看完,就一个字:惨。惨到不像是冯晓刚。你要说这是西影厂的片子,我包容性会更强一点。但你好好的冯氏幽默不拍,贺岁档送给我们这么一盘苦瓜,我们怎么吃?”

“说客观点吧。电影确实是好电影,可以说是冯导这些年最用心的一部片子了。没有恶俗,没有歪曲,影片处处透露着用心。2小时20分钟的片子可以一气呵成的看完。

……好,客观说完了,说主观的:我记得冯晓刚采访的时候,亲口说了,这是他想给所有同胞们还原历史的一个故事,值得被人铭记的故事。刘振云这部小说我看过,所以剧情大概清楚。《温故1942》题材比较严肃,上映前,我没有担心过冯导的艺术水准托不起来这么大的题材,电影好坏,我还是懂的。但我想问,你这个让人铭记的故事,想让我们记得什么?

其实前面我都还能忍。我最忍不了的是,你把原著里的结尾给照搬了过来。那句“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啥?”。

不好意思,在听到这句旁白后,这部《1942》或许用伪纪录片来概括会更合适。

严肃题材的电影向来难拿捏,归根结底并非是剧情,而是内核。一部影片的中心主旨要明确。可在《1942》里,我只看到了一部纪录片。

甚至,它远不如刘震云的小说精彩。”

这篇……姑且算是短评的评论,评论人给了2星的评价。

就着这篇评论,他吃完了碗里的面。

擦了擦嘴后,就给其他等候的客人让了地方,压低了帽檐走了出去。

来到了商场供人休息的凳子上后,他继续翻看着豆瓣的评论。

得承认,豆瓣上一些观众对电影的视角解读,确实要比微博那种绝大多数人都是发出最直接感叹的几十字短评要相对更“精”一些。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认真观影的习惯,才让很多人对这部电影产生了不少的意见。

有给五星满分的,但解读多是在夸冯晓刚的诚意,以及这部电影故事的真实与内心共情后的那种悲悯。

鲜少有从电影的主题、立意方面去说的。

许鑫也从中逐渐了解到了观众的想法。

他们不否认这电影的严肃性。

也没否认冯晓刚的用心程度。

真正有些无法接受的,就在于电影过于真实,真实到哪怕是四条故事线同时进行,但偏偏每一条都没有什么“新鲜感”。

说白了,看这部电影,真的就像是上历史课。

历史老师并没有对历史做任何的渲染或者加工,只是照本宣科的在课堂上,把今天要讲的,原封不动的拿了出来。

哪怕,它是以张国利饰演的范殿元这个角色为切入点。

但观众不接受。

因为这里面的范殿元可能是假的,但当年老蒋和手下的官僚的各种态度却是真的。在这种真实之下,范殿元从一开始,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说白了,当一些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看来,最大的败笔,其实就是官僚这一条线。

因为太真实,所以显得其他线遭受了多少苦难,都是历史书上的“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