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谷贱伤农(第3/4页)

“是,比如诺邓火腿。”

“嗯,在当初拍摄选材时,有考虑到后续会有这些情况么?”

“完全没有。”

许鑫摇摇头:

“《舌尖》选材的核心,其实并非是固定的,我们要找寻多少样食材,了解他们的幕后故事……其实并不是如此。我们在确定了7大主题后,分集导演对于自己负责的主题,是有着自己的认知的。而大家的灵感来源也五花八门……我再拿诺邓火腿来举例。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拍它?并不是说它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亦或者是有什么美丽的传说。实际情况是,第一集的分集导演任常珍任导,她在云南旅游,在大理古城无意中吃到了这个火腿。觉得挺好吃的,就问饭店老板这火腿是什么牌子的,味道很好,和其他火腿还有些细微的区别。

老板告诉他这是诺邓当地的火腿。她这才知道,原来云南也产火腿。这个事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刚好又附和题材,所以她重新跑去云南实地了解,最后决定拍摄。我们的故事里,好多其实都源自于导演、团队的个人经历,以及一些美食家的推荐……它是偶然的,非常偶然的巧合,却碰撞出了最美丽的花火……”

说道这,他微微摇头:

“或者说,它更像是导演的灵感。无数人的灵感碰撞而出,至于播出后,引得大家追捧,我们至少在拍摄时没有考虑过。而是等拿到了成片,几个分工不同,你拍这个,我拍那个的团队大家凑到一起看片子。才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感叹……比如团队里的一些年轻人,以前大家都以为兰州牛肉面就是兰州拉面……看完片子之后,才有了改观。”

“原来如此。”

蕫倩恰到好处的点点头,笑道:

“可不管怎么说,《舌尖》这部片子还是在无形之中,推动了许多农副产品的发展。”

“不敢当不敢当。只能说恰逢其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肯定是好事。不过也不是没有隐患,但……其实一切还是要交给时间。”

“……?”

蕫倩一愣。

本来都打算进行下一个问题了,可当许鑫这前半句谦虚,后半句总结的话一出口,她的思路瞬间就被“打断”了。

下意识的问道:

“隐患?”

“唔……对啊。”

“比如说?”

“比如……嗨,反正它涨价最凶,咱们就说它吧。还是诺邓火腿。董老师留意过现在诺邓火腿的价格了么?”

“这……没有。变动很大?”

“不算大,但也不小。《舌尖》第一集开播前,它是29一斤。现在价格我看已经来到了40了。”

蕫倩似乎瞬间领悟到了许鑫的意思,发出了一个……不算尖锐的尖锐问题:

“你是担心有人在利用《舌尖》谋利?”

“那倒没有。”

许鑫笑着摆摆手,给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答案:

“恰恰相反,看到它涨价,从我的本心而言,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为什么?”

“因为谷贱伤农。”

“……?”

蕫倩又一愣。

而看出来了她的不解,许鑫开口解释道:

“外国的诸如伊比利亚火腿这种我们先不谈,就说国内的,金华火腿的价格,中方在45,上方是60左右。而诺邓火腿其实从工艺到原材料,并不比金华火腿差。

它的制约就在于,它的产量不够大,名气也小,属于不是很出名的地方特产。熟知它,购买它的人,其实都是诺邓附近的本地人。

它是商品,而商品被创造出来,便要产生利润。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可它现在的价格已经不比金华火腿低多少了。”

“没错。”

许鑫再次点头:

“这是商品价值提升的体现。其实在这方面,生产者、消费者都会处于一种矛盾位置。诺邓火腿价值提升,那么就会吸引商人到来。

他们收购,变卖,产生经济价值。

对于生产者而言,利润的增加,就是收入的提升。而《舌尖》就像是商人一样,我们拍摄了,让它产生了知名度,消费者认可,前来购买。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但实际上,在从生产到消费这一整条产业链上面,生产者在没有消费市场,或者消费市场之前,他们的地位是很低的。

我们有句话叫市场决定价格,当你的市场不大的时候,你生产的商品想要卖出去,势必,要进行一些商品利润的压缩。

而这种利润的压缩,并不是你自己决定,是市场帮你决定的。因为市场小,所以生产者没有选择的权利。

而现在,它的市场变大,随着商人的介入。那么,市场、商人、生产者这三方就会达到一个平衡。商人制定价格,市场决定销量,销量决定生产量。这是一个稳定的三角贸易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