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雨与光(第3/4页)

“不满意?”

“嗯,不满意。没有集美大桥好。”

看着窗外的海景,许鑫点点头。

李平东问道:

“你觉得差在哪里?”

“它下起雨来,不美。”

许鑫说出了一个很似是而非的答案。

雨。

是他认定的《烈日灼心》这部片子的灵魂。

这部片子的风格,会被各种雨所定义。

之所以六月份打算开机的原因,也是如此。

如今已经是他从燕京出来后的第四天。

和李平东会和后,大家又连续走了三个地方。而这期间,闲来无事的他作为摄影导演,又过来陪着许鑫兜兜转转。

自然就聊起来了这部电影的镜头构思。

作为摄影师,他得了解导演想要拍出什么样的风格才行。

而许鑫给他的答案就是“雨”。

很王佳卫的回答。

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这三个人出现的场合,要有雨。

辛小丰出现时,他要天空中布满阴云,连绵细雨不断。

杨自道开车时,坐在车里,风挡玻璃上要时而清朗,时而落下雨滴。甚至,许鑫给他设计了很多小动作。比如他开出租拉着伊谷夏时,他和伊谷夏聊天时,天气是一片干燥。但他如果笑了,天空中没下雨,那么出租车就会喷玻璃水。

而当他和伊谷夏互相暗生情愫时,他的世界会下起瓢泼大雨。

陈比觉呢。

则是雾雨。

雨下的不快不慢,但却起了雾,始终看着都是雾蒙蒙的,让人琢磨不透。

这种蒙太奇一般的表现形式,在许鑫的设定里,介乎于真与假之间。

他要的镜头画面就是“穿帮”。

比如前一秒辛小丰和伊谷春在一起时,外面还是阴雨连绵。

但下一秒,当镜头转向了抽烟的伊谷春那时,随着他的话语,窗外却是干爽的天气。

这部《烈日灼心》对天气的要求很高。

因为从《山楂树》拍到下半程,当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自然生成的条件下,通过一些诸如远山、枯树的景色来表达人物心境时……他便抛下了在《秘密》时期,喜欢用很刻意、充满匠气的布景来表达人物潜在内心活动时的方法。

说抛下也不正确。

应该说,他也成长了。

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独孤求败一样。

从长剑,到重剑,到木剑,到摘叶飞花皆可为剑。

他的创意谈不上天马行空,但却一步一步朝着正确的道路上在走。

而“雨”,就是他给这部电影设定的主题。

他要让观众在电影开始时,以为自己拍了好多穿帮镜头。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的,他们也明白了这些“穿帮镜头”的用意。

当李平东听到了他的想法时,第一反应是:

“你想帮助观众提高对电影的审美?”

可他的话却换来了许鑫的愕然。

他并没有这种想法。

只不过觉得这种表现手法很浪漫。

他把观众当朋友。

《烈日灼心》的剧本里有很多潜在的细节。专业的人或许会捕捉到,但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讲,可能不会像那么多。

大家只是走进电影院来看故事而已。

但这次,他想让自己的朋友们……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解谜游戏一般。

虽然在游戏的末尾,他会给出所有的答案。

但却并不妨碍观众一起参与进来,感受一下这“悬疑本”的快乐。

这是他想做的。

所以,厦门6月的雨季,广州的七月,乃至湖广之地的8月之雨,对他而言都很重要。

雨,要拍的美。

或者压抑,或者疑惑,或者是挣扎的美感。

只有把这些美感都堆积在心里,接着在最后的结局时引爆,才能让包括许鑫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生出一种畅快淋漓的爽感。

就像是他在说出了自己对于《烈日灼心》这个剧本里为何有如此多的“雨”之后,在李平东那下意识皱起的眉头中,说出结局时的设想后,对方露出的那种震撼一样。

“最后,我要好清朗好清朗的一个天气。阳光,透过审讯室背后的毛玻璃照进来,照在伊谷春的后背上面。伊谷春会站在阳光里,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他的警服会熠熠生辉,那代表着司法的绝对公平与公正。但同样,他的脸却无法被人看清。因为,在那身光荣的警服之下,他只是一个平凡人。他看着带着手铐穿着囚服的辛小丰时,他也会心痛。

而金色的万丈光辉同样会刺痛辛小丰的眼,因为那是他曾几何时最为渴望的模样……”

李平东和许鑫合作过两次。

他知道,这位导演是那种少见的,具有把电影的整个故事,从内心中“放映”出来的天赋异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