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好评(第3/4页)

一抹喜色越上所有人的心头。

“不过,咱们的评分人数,包括影评人在内,一共有17位影评人,和72名观众给出了8.7的分数。因为人数太少,所以平均值给的挺高的。虽然影片质量绝对没问题,但……有可能这个分数在未来几天内会下降……这也是趋势,所以大家要放平心态。”

这道理所有人都明白,下意识的点点头。

“那我来念几篇影评……咱们的影评在威尼斯官网上一共算上短评,有40条。其中除了17位影评人给的长评外,剩下的23篇评论里,有7篇超过400个单词的长评,4篇超过百个单词的中评,余下的都是诸如‘好看的电影、让人耳目一新、我喜欢这部电影’之类的。这里我就不念了,一会儿各位可以自己看。”

说着,他操作了一下电脑,继续说道:

“我已经把所有长评发到了厂里让人翻译,所以这里我节选一下……威尼斯电影节被认为最公正,同时也是最权威的影评人,埃里克·卢森沃达克的长评节选……我觉得这一段他的形容对咱们来讲是最公平的。”

深呼吸了一口气,他缓缓念诵:

“歌德许……就是许导,歌德许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导演。早在戛纳时,他拿到金摄影机奖时,我就和相熟的朋友说过。我说他绝对不仅仅是小一号的张一谋。

而这一次的电影,他的执导风格愈发让我觉得我没有说错。

不知何时起,我觉得电影行业出现了一种怪圈。导演们拼了命的想要在电影里加入属于自己的想法,他们试图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来左右观众的思绪。

让电影不再需要没个观众内心的认知,反倒变成了必须要按照导演的思路来行进,才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独特性的奇特现象。

这是有违背艺术的核心观念的。

所以,这几年我越来越喜欢年轻导演的作品……这里其实他踩了一脚《必要的杀戮》,认为《必要的杀戮》这个电影拿阿富汗战争来当题材,是纯粹为了得奖而得奖的作品。意思就是很不喜欢导演这么做,偏偏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导演喜欢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作品扣上人权的帽子来……塑造金身。”

钟长友解释了一下:

“我没翻译,但大概意思是这样,所以他接下来的话会有些突兀的转折。”

“嗯嗯。”

许鑫继续在那听。

“和《必要的杀戮》比起来,《山楂树下》的完成度之高,让我这个对天朝电影越来越绝望的人产生了一丝获得救赎的想法。

歌德许是一位年轻的导演,但他的作品却非常成熟。

我原本以为这里面处处可以看到张的影子,但实际上并不是。这完全是一部歌德许自己的电影。

从拍摄技术上来讲,他赋予了这部片子各种浅显的色调暗示。

可事实上,这些暗示并不是如同我之前说的那样,希望观众跟着导演的想法来走。

不,许的电影里,所有的核心理念,都是在为电影服务。

我知道,这是很多青年导演的习惯。他们看了太多卡梅隆、看了太多诺兰乃至好莱坞的电影,觉得导演在剧组就是唯一的BOSS。

所以,在没有精进自己的导演技术时,太早的就染上了这种坏毛病。

这也是为什么不听劝的导演在度过新人时期后,就迅速陨落的主要原因。

他们觉得自己能凌驾于电影之上,也正是这种愚蠢的理念葬送掉了他们的天赋,让他们沦为平庸。

但歌德许不同,他的电影个人风格浓烈,可是核心却是讲好每一个故事。

他在这部电影里运用的一切技术,都是为了做好这件事。

所以,在其他导演为了突出故事内核,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作品,把它变成了阅读门槛越来越高,可故事性却如同春日的浮冰一般脆弱的时候,歌德许,他却找到了电影从诞生起便被赋予的最基本的意义——讲好一个故事。

也正是因为他这份和越来越多的导演背道而驰的道路,才让他的这部作品如同珍珠一般,闪烁着迷人的光辉。

所以,喜爱电影的朋友们,去看吧,它绝对会让你回味无穷,今宵难忘。第二部重点推荐!”

“……”

“……”

“……”

在众人的沉默中,钟长友点点头:

“这是他长评里的节选,前面的部分都是在评价这部电影在技术细节方面的一些优点。埃里克·卢森沃达克也是导演出身,并且他是公认的威尼斯电影节几位“值得肯定”的影评人。

观众对他的话也特别相信,而且,这篇长评里的内容仅次于他在这一届首推的《伤心小号曲》,结尾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在他的心里,《伤心小号曲》是第一个必看的电影,咱们是第二部!可以说……这个评价已经非常非常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