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任重而道远(第4/5页)

田双河微微摇头,又帮他倒满了一杯茶。

再递过去一支烟。

“厂里是不缺钱了。可这钱是咋来的?两季的《好声音》贡献出来的营收,比《风声》的票房分成还高。再加上《风声》,还有咱们之前那些老电影的版权……可以说,厂里现在手头的宽裕,都是从你这弄来的。”

“您可别这么说……这话说出去,以后我在厂里怎么见人?”

“就咱俩,你怕什么?”

田双河摆摆手,靠在沙发上有些感慨:

“小许,你就是只羊,早晚也有被薅秃的一天吧?干嘛啊?咱们厂是什么吸血鬼?逮住你一个人往死里吸?而这一次人才中心要成立的消息传出去后,来的最多的,就是演员。各种各样,有关系的、没关系的,都来了。3号那天,你能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但唯独导演这一块……咱们很弱。”

许鑫明白了田双河的意思。

这话其实一点都没错。

抛开自己不谈,也抛开老头、陈恺歌这些人不谈。

就说现阶段,厂里的导演有谁?

比较出名的,就俩。

一个顾常卫,一个王诠安。

俩旧时代的残党。

他们的名声,是厂里给的。但金钱与地位,其实并不是厂里给的,而是通过厂外的人抬起来的。

但人家做的也很好。

厂里想拍戏,那我就冲着得奖去拍。

这是西影厂安身立命的宗旨。

奖,我拿了。

别的不提,就今年,王诠安的《团圆》还拿了个柏林银熊的编剧奖呢。

厂里的要求满足了就行。

但除了名气之外的东西,都是外面的人挥舞着钞票砸过来的。

而现在除了自己这仨人,西影厂的导演……真找不出来什么了。

演员再出名,那你也得有好导演。

要知道,演员团,人家拿的片酬,可是跟厂里不分成的。

除非是厂里给找的角色。

演员阵容再强大,没有了核心的船长,那这艘船早晚也会继续沉下去,或者迷失方向。

可也不能事事都找许鑫吧?

先不说人家有没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有些事情许鑫可以做出表率。拍一部火一部……

可这个“火”,光一个人火也没用啊。

你至少要有一套配套的老带新的配套产业,让许鑫把这股火传递给其他人。

就像是《山楂树》一样。

要是没老头这个艺术总监当监制,许鑫的片子或许还会有名气,但名气绝对不会这么大。

是俩人凑到了一起,许鑫导演,张一谋监制,才让这部《山楂树》成片还没上映,却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

这种宣传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影迷的,还是对从业者的。

许鑫闷着头往前冲,厂里如果其他人水花都看不到,那等同于无用功。

除了钱,啥也没有。

这是田双河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这艘沉舸已经再次焕发了活力,许鑫已经把那垂垂老矣的引擎重新点燃了,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与光彩。

现在,他这个领头羊的任务依旧还是带队往前冲。

但找到合适的水手这种活,要是还让船长操心,那这艘船也就真没啥用了。

可偏偏……

“导演的圈子,太固化了啊……”

田双河叹息了一声:

“这些年,几乎所有优秀的导演,都已经融入了京圈的圈子。习惯了京城的繁华生活,谁会看一眼这大西北的苦寒之地?在那边,人家是爷,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的奴才们跟着。电影的钱不少赚,电影之外的钱更是不知有多少……不得奖,人家活的也好好的。所以……咱们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明白么?”

“懂。”

许鑫也叹息了一声。

“可青年导演……要试错,要培养……”

田双河乐了。

可语气里却满是执着与认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些钱我也没打算就放在厂里的户头上攒利息!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时,我和你说的梦想么?”

听到这话,许鑫扭头看向了办公桌后面那寥寥无几的几座金色。

“指望你一个人铺满……你连你父亲给你改个一面墙的展柜,你都觉得天方夜谭。那你说,要铺满这座展柜,光靠你自己,做得到么?”

凭心而论。

田双河背后的这几个柜子挺小的。

因为里面不止放奖杯,还有一些资料文件。

真论起来尺寸的话,那展柜跟个书架差不多大小。

和老汉那“呢给你弄一面墙”的“气魄”可差远了。

但他明白对方的意思。

田总说的,想要填满的展柜,可不是这小小的一个书架。

他想填满的,是能让西影厂再延续十年……乃至二十、三十、五十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