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迷糊(第3/5页)

而结束之后,回到了酒店,许鑫单独又找张武聊了聊。

他明白了一些事。

也明白了光这宴会上的一幕,就能带给他什么样的提升。

可对于张武的“你到底怎么认识的”的问题,许鑫却一脸茫然。

我哪知道啊。

????

可不管怎么说吧。

按照张武的话来讲……

“小许,你就照着这条路走就对了,现在先凭自己熬。等熬上去了,有了这份印象……那就等着踏云吧。”

带着张武的话,一肚子疑惑与不解的许鑫提着包,扛着行李,朝着宜昌杀了过去。

不管怎样,先拍戏吧。

剧组都等那么多天了。

……

5月份是山楂树花期。

漫山遍野的花朵,在五一黄金周的喧嚣之后,开的愈发繁盛。

光是看一眼,就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这个阶段的花期,是最重要的时候,剧组的好多镜头都要在花期内全部完成。

真正的拍摄难点就在于,在这个花期之中的几场戏,都是特别需要情绪的。

首先有一段老三和静秋相互陪伴朝着青龙村走的戏份。

戏份的地点就安排河边——山路——村口这三个景点。

河边代表着城里,山路则是随着俩人的心态起伏而变化,村口则代表着俩人感情的“终点”,或者说“起始点”。

河边的戏份其实没啥难度,就是俩人一起坐渡船的景象。

静秋坐船到对岸,发现老三来接她了,表现出那种羞涩的喜悦。

而山路的镜头,则是因为山路崎岖,老三主动要拉着静秋的手走路。但这种行为放在这个苍白的年代无疑是很大胆的,所以静秋拒绝了。而见招拆招的老三则干脆折了一截树枝,口中说着什么“我真的是怕你摔倒才这样的,你必须要相信革命友谊的纯洁”之类的话语。

可最后,俩人的手在这截树枝上越来越短,越来越短。

最后终于握在了一起。

而村口的那座石桥,他则用了一个闭环的叙事结构。

静秋和老三的故事,是在这座石桥上,张队长把静秋领到了家里居住开始,而俩人走过这段石桥的戏份,则是代表着“孤独的静秋”的结束,以及崭新的开始。

许鑫在这段镜头里面掺杂了多重的叙事隐喻。

比如老三接静秋时,他本不应该出现在渡口,而是应该在村子里。

可偏偏他来了。

所以,这里的船只渡河时,方向其实是逆流的。

代表着逆流而上。

而整部电影里,不管是远近景的走路,还是各种苍白背景之下的鲜花、荒芜的山坡,杂草等等,都被许鑫赋予了各种意义上的隐喻。

船只从青龙村进入远安时,是顺流。

那同样代表着回到了城里的静秋在母亲和家庭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必须要“随波逐流”的人生。

又比如俩人互相拉着棍子再走的镜头里,俩人的周边景色也是从一开始的荒草丛生,慢慢的在老三的手开始往后挪的时候,背景里会出现鲜花点点代表着他心里的涟漪。

而静秋那边则是凌乱的繁花与杂草的点缀,表达着自己心情如同小兔乱撞一般七上八下。

因为是特殊年代的背景。

在加上许鑫的剧本里,俩人并没有突破情欲的底线。

所以没法有什么亲吻,热恋之类的甜蜜色彩的赋予后,他把一切的情感都做了含蓄的处理。

用他招牌的背景点缀,不同画面的不同构成,把青年男女在懵懂好感到热恋阶段的一切表达的淋漓尽致。

诚然,这样观影会有门槛。

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或者喜欢研究电影的资深观众未见的会看的明白。

但他做这些也始终没有偏离心里那个“先拍好一个故事”的信条。

在他进行这些镜头语言的隐喻同时,表象也没有落下。

普通的观众看,也不会有什么门槛。

虽然……不敢说是雅俗共赏。

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首先拍明白一个故事前提下的细节填充与丰富。

这部《山楂树》怎么说呢……不算他的野心之作。

因为题材的缘故,他对自己的发挥评价是:留有余力。

剧本不足以支撑他心中那泼墨挥毫的奔流色彩。

不过……很奇怪。

这种与大开大合截然相反,一点点精雕细琢的乐趣竟然也不少。

况且,他还有一个配合高度默契的伙伴。

“一菲,一会儿大家都挤到船上,你知道该怎么表现吧?”

“emmmm……”

刘一菲想了想,冒出来了一句:

“弹一闪?”

“……???”

许鑫一愣:

“什么玩意?”

显然,他压根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