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两个大原因(第4/5页)

忽然叹了口气:

“唉……其实你表现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你那天走之后,我和导演的观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剧本制约了你。”

他脸上满是愧色:

“我觉得我最大的失误,就是没给你一个大概的故事概览。如果能大概给你说一下这个剧本讲的是什么故事,那你只要延续着这条线来走,绝对会没问题的……

但同样的,作为一名作家编剧,我最难受的地方也就在这。因为我觉得你的构思其实很出彩,真的相当出彩。你丰满了宫二这个人物。一下子……把整个主题立意都给上升了。

尤其是研究完了你的记事本里写的内容后,我更觉得……是我们设计的剧本制约了你的发挥……真的挺对不住你的。我和导演都觉得如此……”

他其实不提这个还好。

提这个……反倒是许鑫起了好奇心。

被剧本制约了演员对于角色的诠释?

这说法……

难道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姐姐把宫二这个角色演的锋芒太过了?

下意识的,他看向了杨蜜。

而听到这话后的杨蜜却并不意外,只是笑着说道:

“没关系啦。”

看起来,她似乎真的不觉得有什么。

可这话在徐浩锋听来,却异常无奈。

其实……

剧本是可以改的。

真的,他和同为这个剧本的编剧周静之在研究完了杨蜜的记事本里的内容后,都对杨蜜这种用“武学境界”来定义宗师境界的思路相当感兴趣。

那个大时代之下的宗师,高在武艺。

可同样的,更高在一层更加深、更加广的哲学意义上。

他们每个人都是宗师。

可每个宗师在那个大时代之下,却都显得异常的“被动”。

用记事本里的话来讲,宗师在那个年代,同样是被裹挟着的芸芸众生。可同样的,越是被裹挟,才越能彰显出每个人的坚持与执着是何等的动人。

薪火相传,连绵不绝。

而杨蜜这个记事本里的内容到底有多厉害?

这么说吧。

剧本开场时候,叶问有一段独白,大概的意思是师父告诉他,绑上了这条腰带,就是习武之人。习武之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松懈心中的那一口气。

而这一口气,就是功夫。

功夫,就是一横一竖。

最后只有站着的人和躺下的人。

这里,直接用上了杨蜜的那一种境界。

用剧本里的境界定义,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这个阶段的叶问,见的是自己。

而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后,终成一代宗师的叶问,在最后面,被徐浩锋添加上了一段台词:

“所谓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功夫还是只有两个字:一横、一竖。”

用杨蜜的记事本里的话来定义: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

而说出这句话的叶问,最后,来到了最后的那个境界:

“见众生。”

也就是:“见山还是山”。

刚好形成了一个点睛之笔一般的闭环。

并且,他甚至还套用了杨蜜在记事本里的一句话。

那是源自《法华经》的一句经文,叫做:以一灯,传诸灯。终至诸灯皆明。

以这一句话为引子,设计了一幕刚好和宫二出家奉道在寺庙里的镜头同样的场景。只不过这一次,他设计的画面是佛前灵台上供奉了许多灯。

暗喻:功夫传向了世界。

所以几乎可以这么说,杨蜜的记事本里的东西,就像是太极阴阳图里的阴阳鱼。

剧本是阳,她记事本里的东西,在徐浩锋看来就是阴。

两者是可以达到互补的。

他们设计的剧本,男性化,非常的“阳刚”。

而杨蜜设计的宫二,就是那个“阴柔”,完美的填补上了整个剧本,让它彻底升华。

作用真的很大。

可最让徐浩锋感觉到难受……愧疚的地方也就在这。

用了人家的东西,结果却没给人家“钱”。

你说这不是扯淡么?

而这件事王佳卫知道么?

自然知道。

并且,他其实也纠结过。

但有两个很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

一,这部戏如果真的按照杨蜜的思路来走,那么叶问就会变成一个存在感弱化许多的角色。

和传八极拳入香江的一线天,他比不了。

和宁可死,也没有向叶问乃至任何人展露宫家六十四手,尊重宫家人的一切决定,既然决定失传,那就失传。始终一辈子都活在阴影里的丁连山……他也比不了。

就更别提和宫二了。哪怕和宫二的感情线有了很大的延展空间。

但就那段时期的叶问而言,“叶问”的优势就只有一个开班传艺,不挂招牌,破除了旧时代武林门户之见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