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士别三日(第3/5页)

而随着月子结束一天天的时间临近,她也开始了临阵抱佛脚的旅程。

每天除了陪孩子,就是琢磨剧本。

许鑫就成了她的主心骨。

不过,夫妻俩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至少满月酒就是如此。

除了提供名单外,其他的事情都没让夫妻俩操过心。

而就在小两口在月子中心继续享受最后的清静时,《山楂树》的最终版剧本拿了过来。

11月16号。

许鑫得到了这个消息后,来到了张一谋家里面。

“给您。”

见到张一谋后,他没选择直接去接剧本,而是先双手奉上了一张请帖。

张一谋打开了请帖看了下日期,问道:

“26号?那天日子怎么样?”

“阴历十月初十,西方感恩节,看了黄历,是个好日子。”

“阴历也是十月初十?和暖暖、阳阳的出生阳历一样?”

“嗯!”

说到这,许鑫忍不住笑出了声:

“嘿嘿,真没想到,那么巧。虽然孩子的阴历不一样,但……确实是十月初十。”

“哈~”

张一谋忍不住笑出了声。

合上了请帖后说道:

“我这几天再选个合适点的礼物。”

“诶!”

许鑫应了一声,接着又把一张请帖送到了张沫这。

张沫笑着接过来,说道:

“我就得随钱了。礼物可没钱来的实在~两个小家伙以后也得大富大贵呀~”

“哈哈~钱好,钱越多越好。”

这吉利话听的许鑫喜上眉梢。

而张一谋这才说道:

“奥运会的人,送了么?”

“没呢,您是第一个。等这两天,我就陆陆续续的都亲自送去。不在燕京的,我也打电话邀请。”

“嗯……”

把请帖交给了女儿后,又把剧本递给了许鑫。

张一谋指了指楼上:

“走吧,上面说。”

“好的。”

三人一路上了二楼,推开了书房的门,许鑫就看到了张导的桌子上放着那把由高仓健在奥运会时,特别赶过来送的一把武士刀。

当初送这把刀的时候,许鑫在神木,没赶上。

不过话说回来……他不是张导那个年代的人,虽然知道高仓健演戏很厉害,但并没有什么过于狂热的追星心态。

反倒是老汉,听到高仓健曾经来过后,还挺遗憾的。

毕竟,当年那部《追捕》传到了国内,可是真正的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而老头和高仓健的友谊也挺让人羡慕的。

真的是属于那种非常“雅”的朋友。

俩人的联系方式竟然是写信你敢信……

不是什么邮件、电话,而是通信。

俩老爷们,竟然是“笔友”!俩人写信有时候高仓健写中文,张一谋写日文,都是自己拿着字典一点点的对照,写下来,给对方邮寄过去。

并且,他送给老头这把刀是相当贵重,赶上燕京的一套房了。而赠刀是在上午,下午,看到张一谋那么忙,高仓健就走了。

不过在走之前,曾经专门去了一趟白云观,为老头祈福后才离开。

这还不是最绝的。

最绝的是,从07年送刀开始,高仓健每年都会专门请一位刀匠来到张导家里,对这把刀进行保养。

而平常老头也非常珍视这把刀,在旁边自学了刀具的保养后,时常会拿下来进行养护。

甚至在书房的书架最醒木的位置,为这把刀订了一个刀架。

谁都不许碰。

连张沫都不行。

许鑫也不行。

而三个人进来,张一谋就赶紧把这刀重新放到了架子上。

接着,老规矩。

张沫泡茶,许鑫看剧本。

花了大概不到一小时,把剧本都看完之后,他心里舒坦了。

“这故事是我要的。”

他对张一谋点点头:

“那种乍一看平静如流水,情绪层层推进,一点点的铺垫,最后在老三和静秋离别那一刻,刚好完成了情绪的彻底堆叠,爆发……嗯!”

忽然,他拿起了一叠草稿纸,记下来了一行字:

“要有一段歌曲贯穿始终。符合那个年代的歌曲!要能伤感能欢快的感觉!”

一道灵感从脑海里划过,被他快速捕捉,记了下来。

张一谋看着他写完,直接问道:

“俄语歌,怎么样?”

“……俄语歌?”

许鑫一愣。

张一谋点点头:

“对。那个年代里面的歌曲,其实好多都是苏联歌曲译制过来的。尤其是在东北那边,好多歌曲都符合你的要求。比如《喀秋莎》,比如《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假如我们……啦啦啦啦……”

许鑫下意识的哼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