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说变就变(第3/5页)

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客套或者推诿。

许鑫给所有演员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只有一个;

“简洁、高效。”

干净利落的一塌糊涂。

这时候不是套交情的时候,作为一个青年导演……或者说当年从核心小组下来开始接管一应事宜的时候,一个团队从陌生、审视到熟悉、认可的过程他已经走过了一遍。

归根结底,还是看能力。

你要是能力强,你说的话就管用。

要是个没能力的草包,你就算天天请人吃饭把酒言欢,别人也真不见得瞧得起你。

这些人又不是什么初丁,几句话下来就能抛头颅洒热血的。

自己要搞个跟打鸡血一样,反倒显得心虚。

在剧组,导演和演员怎么相处好,其实就一句话总结:

“各司其职,拉开距离。”

不见得要特别亲,特别亲会没有权威性。

也不能不亲,那样会显得疏远。

所以,凡事以实际出发,对事不对人,那么在自己的能力体现出来之前,就一定能拿捏住这些人。

这样就够了。

……

当晚,一片安静。

许鑫的话已经挑明了,从现在开始进入拍摄状态,所以任何外界的事情过来影响他,都可能招致一场不快。

接着,早上8点,所有演员和剧组成员就分别登上了各自的车,很低调的朝着影视城走去。

城隍庙这会儿还没什么人,大概不到9点的时候,李平东已经开始分发“乖乖”。

对于这种习俗,郭正义他们倒不怎么稀奇。

港台人在这方面的迷信程度,内地确实比不上。

连零食都能当贡品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在他们超长的职业生涯里这些事情或多或少的也见过,听说过。

反倒是剧组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倒觉得新鲜。

摆弄着“乖乖”膨化球,有人还挺好奇这里面什么味道的。

许鑫呢,拿着笔,看着这外包装上的“明信片”想了想,写到:

“《风声》剧组诸事顺利,(乖乖)平安拍摄结束。”

写完,他捏着这包乖乖等在一旁。

而其他人写完后,就开始把自己手里的“乖乖”放到供桌的金托盘上面。

想吃一会儿去问李平东要,这是给城隍爷的。

从剧组到演员,所有人都摆完后,作为导演,许鑫把自己手里这包乖乖放到了最上面。

接着,他看了一眼供桌上摆放的猪头,苹果后,站在了放着“开镜大吉”红纸的供桌前。

供桌上有个小金碗,里面有一张折叠的黄纸。

这就是从西安的城隍庙里请过来的香裱。

意思呢,跟介绍信差不多。

里面写的是来自城隍爷的通知,说正式一点呢,大概就是“兹有我单位许鑫同志携《风声》剧组前往贵处,全权处理拍摄事宜,请予接洽为盼!”。

有了这介绍信,本地城隍收到了,自然就会按照上头的命令保佑《风声》剧组平平安安。

接着就是香炉,酒杯,酒杯里面倒满了讨吉利的“西凤”酒。

倒不是说因为西凤就是陕西酒才买,而是因为“西凤朝阳”这个名字听起来吉利。

也是讨彩头用的。

不然要是用什么“沉缸酒”或者“扳倒井”这种也不好听,不吉利。

看到这酒,许鑫心说这可比《秘密》那拜机神隆重多了。

想着,他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众人。

见大家也都在望着自己后,他又转过了身。

“《风声》剧组,开业大吉!”的横幅下面,是一台蒙着红布的摄影机。

那就开始吧。

他拿出了伙计,点燃了金碗里的香裱。

很快,香裱在青烟徐徐中化作了灰烬。

他接着抽出了三根香点燃,贴在额头上恭恭敬敬的拜了三拜,把清香插在香炉上,然后退到了一边。

接着是李海平、李平东,郭正义、纪健民等各个剧组部门的代表。

他们插完之后,跟着剧组过来的主演们开始上香。

陆陆续续都上完了后,许鑫忽然看到刘一菲在那犹豫……

心思一转就知道了她在犹豫什么,喊了一声:

“一菲,赶紧的。”

“……”

刘一菲的眼眸瞬间投了过来。

耳边回荡着他的催促。

她心里没来由的一暖,甚至鼻子有些发酸。

不过还是压下了这些情绪,藏在心底,在最后一个上前,恭恭敬敬的上了三炷香。

至此,所有演员上香完毕,许鑫亲自来到了摄影机前,把手放到了红布上面:

“《风声》剧组!”

“唰!”

他一把抽下了红布,露出了里面的摄影机:

“开机大吉!”

“哗啦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