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背叛,还是信任(第3/5页)

和他们拍戏,可不是什么哪个金主脑子一热,钱往桌子上一砸,大家你好我好一起分。

他们的钱真拿不了多少。

其实这也是六大厂没落的相当一部分主因。

同样一部剧,你们给一百万片酬,人家给一千万。

你说选谁的?

但这戏卡的时间点很好,明确了开拍时间应该就是十二月下旬,或者一月初开始。

这个节骨眼一些演员其实已经忙完了一整年的工作,进入到修整状态了。该拍的戏、广告、商务合作之类的都差不多结束,这时候的工作并不繁重。

第二就是这戏拍起来不费力,不需要什么特效飞檐走壁,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爆炸场景。

百分之90的戏,都集中在摄影棚里的几个场景之中。

没有频繁转场,舟车劳顿,省时省力。

第三就是条件……虽然也有外景,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西影厂内部的摄影棚里。

里面暖气空调什么的一点不差不说,各种后勤待遇也都是按照接待规格那么来。

说白了,不用苦熬。

所以,哪怕片酬低一点,但这戏无论是从明年这个大年的时机需要,还是说剧组本身的热度,演员们能收获的东西远比单方面的片酬来的要强得多。

一份并不繁重的工作,换来一些虽然现在看不到,但却可以在时间之中无形得到转化的长远利益。

该怎么做取舍,大家都懂。

不懂的也混不到今天这种位置。

所以,整部电影的预算,在只给了个工费就完成了摄影棚搭建的西影厂雄厚家底儿下,整体大概算下来是四千到四千五百万。

这其中还算上了《风声》那一百五十万的版权购买费用。

实话实说,这价格许鑫听着就跟吹泡泡糖一样天方夜谭。

明星、大腕儿、一线、影帝……

所有要素齐备的电影,四千五百万……

真就跟白菜一样的价格。

而因为《风声》是在许鑫和西影厂的人共同注册的公司里,所以,这部片子,作为主导方的西影厂给了许鑫这边百分之四十的投资份额。

乍一看是两边有些不公平,但实际上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整个西影厂出了多少力就明白了。

给这个投资份额,是真的把许鑫当成了自己人。

既然这样,许鑫也不矫情,直接把自己的片酬改成了“1元”。

弄的齐雷哈哈大笑。

这是开玩笑呢,正常报税的时候肯定过不去。

所以整部片子走的还是导演投资、票房分成的模式。

接下来,许鑫基本就瞧不见人了。

作为副导演的李海平接管了剧组的一切相应事物。

这是副导演的职责。

许鑫的日子过的很简单……甚至杨蜜的日子过的也很简单。

每天就是两件事。

我想电影,你想角色。

刘一菲的“苦肉计”也好,梁冰凝的野心勃勃也罢。

所有的风,都被挡在了四合院的大门外。

与小两口不发生任何关系。

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都已结束,下面就要踏上战场了。

若是连枪都没擦干净……

那上去就是纯粹找死。

杨蜜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背景板,而许鑫也是如此。

……

12月21号。

横店。

国贸大厦。

一辆商务车抵达了大厦门口。

车门被拉开,许鑫和带着鸭舌帽的杨蜜从车上走了下来。

门口,比许鑫提前了三天来到这的李海平走了过来。

“李导。”

许鑫打了个招呼。

李海平笑着点点头:

“许导。”

李海平是老资历了,要是平时,许鑫得喊声李老师。

但他是导演,在剧组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没什么高低辈分,俩人握了下手后,包括杨蜜在内,三人自顾自的往酒店里面走。

后面的几个人则帮着卸行李。

“城隍庙的场地已经租到了,工作证也都办好了。包括舞厅、军机处、以及李宁玉的家,都已经按照设定场景布置好了。”

许鑫点点头:

“演员呢?都到了么?”

“梁冰凝下午3点多到,张函予、王治文要晚一些,机票订的是晚上6点的。黄小明到了,不过要晚上才能回来,《暗香》那边还有几个补拍镜头。其他人都到了。”

“好,那今天等人都到齐了吧,要是来的晚,饭就不吃了,省的谁觉得谁架子大,或者是谁等谁心里不舒服的。不搞这个,就和大家说,晚上等人齐了,大家开个碰头会就行。剧组那边中午咱们吃个碰头饭,下午大家一起去场地上看看。”

“叮铃铃……”

杨蜜那边的电话响了起来。

许鑫没在意,继续和李海平沟通着这边外景的准备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