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为了艺术!(第4/5页)

“看到了没,艳红把孩子抱起来了。老王,你联想一下她出场的全部镜头……一句话没说,对吧?甚至连名字都是那嫖客喊出来的,但你现在对这个角色有什么感觉?”

“唔……”

看着画面之中那几个涂抹着猴脸翻跟头的孩子,王斯聪想了想:

“为母则刚?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许鑫继续问道:

“轮子,你呢?”

周杰仑想了想,说道:

“她很讨厌自己的职业喔,是不是?”

接着不用许鑫问,朗朗就说道:

“她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哪怕走的急,都护着孩子,到人多了,这么大个孩子也不嫌沉,直接抱在身上……就为了给孩子看到表演……这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你瞧,这一段戏,蒋文丽没一句台词,甚至只是一段开场,你们三个人,就已经从这里面看到了人生百态……其实这就是这电影牛比的地方。这段镜头语言运用,在我这几乎可以说已经到了极致。没有台词,也不需要台词,但你只要看到蒋文丽的脸,看到她的动作、神情,就会看懂很多东西……懂了吧?还有这里……”

就在许鑫说话的时候,画面已经切换到了戏班子之中,刚才那个往自己脑门上拍砖的孩子,也就是段小楼,露着半拉屁股正在挨师父的鞭子抽打。

而就在这抽打之中,镜头已经逐渐从黑白,缓缓的变成了彩色。

“这里是第一个镜头运用巅峰。这段黑白戏的隐喻其实很简单,就是单调与苦涩。但它忽然缓缓转入了彩色的世界,你们注意看孩子的脸。蓝色,蓝色代表了冷静、克制、自私、无情……

可这里这种蓝色却是在孩子的疼痛惨叫之中用一种渐变的色彩展露出来的。它是油彩,是被画到脸上去的。孩子本身是天真、无邪的,可却被人为的,涂抹上了这种冷漠无情的色彩。懂了吧?这是掺杂了成年人的功利心……画面太有张力了!

陈恺歌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跟张导是两个风格,张导喜欢浓烈,但他却喜欢用这种万花丛中一点绿的点缀,凸出一个天真无邪、甚至仗义热血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之中,正在被带上一个“学戏,就要成角儿,不成角儿,等待着你的就只有冷漠”的冰冷世界。”

“……”

“……”

“……”

三个人都没说话,只是看着一帧一帧流逝的镜头,搭配着许鑫的讲解。

从色彩、到镜头语言,再到开场那十来分钟蒋文丽为了孩子的前途,从母亲、到妓女、倒对孩子寄托了一切希望的演技转换……

让他们终于看懂了属于自己的《霸王别姬》。

其实有些东西就是这样,门外汉和内行的区别,也就在这么几句话的说明。

当许鑫把所有的东西拆开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这段神奇在哪,那一段是怎样的天马行空时,整部《霸王别姬》,在三人的眼中,就艺术性而言,已经上升到了另外一种层次。

确确实实,陈恺歌的这部作品……暂且不提那些风言风语,诸如什么“这是陈怀凯拍的,只是为了让儿子站稳脚跟,才说他是导演”,亦或者什么“葛忧假戏真做”之类的。

那些都是捕风捉影的东西,别说许鑫了,连张一谋都不清楚。

也没必要清楚。

因为,无论怎样的风言风语,都无法影响《霸王别姬》在影史、乃至天朝影史上的地位。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四个人。

一瓶麦卡伦威士忌。

四根雪茄烟。

再加上西影厂这一刀未剪的2小时44分钟的电影摆出来,和许鑫那纵贯全篇的解读声音。

三个人在这2个多小时里,是真的看懂了。

看懂了《霸王别姬》,也看懂了自己的《霸王别姬》。

而面对最后许鑫的总结,那句:“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定论,三人心悦诚服。

确确实实,这部电影做到了。

不过……

“老许牛比啊。”

醉意盎然的王斯聪感慨了一声:

“要是没有你的解读,我可能到现在也看不懂……原来一部电影里竟然能寄托这么多东西。”

“确实。”

朗朗也点头:

“虽然都说艺术是共通的,但……没你在这给我们解释,我们可能还弄不懂《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牛比在哪呢。”

“但现在有个问题是不懂的人还是多一些的喔~”

凝视着镜头里,段小楼那一声撕心裂肺的“蝶衣”,周杰仑微微摇头:

“其实电影和做音乐一样,专业的音乐人听到的,和观众听到的还是不太一样……就像是有的口水歌,观众特别喜欢,但那些音乐在音乐人听来,诶,就很一般啊……搞不懂为什么大家会那么喜欢。这中间还是隔着一层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