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2/3页)

大福幼时晚上常闹觉,那会儿云胡刚出月子,身子弱经不起折腾,他每每都是抱着在门外遛弯,遛到睡熟,再抱回屋里,连放下时都得是屏住呼吸,轻手轻脚,稍稍一个重手,这一晚上的辛苦就白费了。

最多一回,他和云胡二人换着,在院子里转悠到子时过半才歇下,一早起来上朝时,整个人困乏得头昏脑涨,险些栽倒在马车旁。

“满崽方才过来说要去买画本,给大福讲故事呢。”云胡将谢瑭安放在马车上,回身轻笑道。

“也好,只要他不闹性子,便是要骑大马,我也愿意。”谢见君双手举高,作求饶状,惹来云胡捂嘴偷笑。

余下的日子,一行人齐上阵,偶时,谢见君便将满崽的马儿征用过来,带谢瑭策马林间,兜上几圈,银铃般清脆的笑声在林中回荡,治愈着赶路之人心中的烦躁。

后面途径小城镇,他也会跟镖师协商,歇上一日再走,这总坐在马车里,身子骨都绷得僵硬了,许褚年事已高,更是受不得这样的舟车劳顿。

但因着离赴任的日子越来越近,他们也不敢作过多的耽搁,在城里转转,放松放松筋骨,就得赶紧奔赴下一处驿站。

这一走,晃晃悠悠地看到甘州界碑时,已经十月下旬。

天儿逐渐冷了下来,大福也由出京时的对襟短衫,换上了圆领长袍,他本就生得灵动,额前一抹红绳,更衬得人秀气,任谁见了,都忍不住逗弄逗弄,一路过来,有这小崽子在,可闹出不少欢声笑语。

只是进了甘州,大家脸上的笑意都淡了。

早听闻甘州灾祸频发,但当诸人眼见着干裂的土地和蓬头垢面衣不蔽体的农户,才清楚地明白,呈现在奏章上轻飘飘的“大旱”二字,到底给这个地方,带来了什么样的灭顶之灾。

“大人,这哪里是人间呐!”李大河看过五六岁的孩子,宽大的衣裳下瘦骨嶙峋的身子,想起自己当初遭了灾的故土,和早夭的儿子,一时心疼地红了眼。

谢见君亦是将次惨状看在眼里,他难得沉默了,好半天才压下了心头的复杂情绪,“大河叔,您去知会后面的几辆车,让他们加快脚程,咱们先入城,入城之后再说。”

穿过石碑,到入甘州府城,马车又走了小半日。

大伙儿一路看过来,这心里头都沉甸甸的,见着前来城门口相迎的同知和底下三位县令,都没得什么好脸色。

百姓遭此劫难,除去天灾,便是人祸,天灾固然不可抗力,但为官者不能坐视不管,放任百姓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哎呦,大人鞍马劳顿,这一路过来,可谓是辛苦了!”

在城门口刚下马车,谢见君还未掏出前来赴任的官凭,着七品官服的三个知县,便谄笑着迎上前来。

谢见君嘴角扯出一丝笑意,余光中瞥见府衙中的同知,不冷不热地站在一旁,既不上前行礼,也不主动举荐,对他的到来,反倒还没有三个知县热情,似是连装都懒得装一下,他不动声色地敛回视线,将眸光重新放在了围着他转悠的知县身上。

“得知大人前来上任,我等已在此恭候多日!”甘宁县的钱知县冲身后侍从使了个眼色,侍从连忙上前牵过马车,将一众人带过城门口。

“大人且先随下官去府衙安顿下,晚些下官,携众官员在春华楼,给大人接风洗尘!”

分明只是个七品的知县,却仿若是这甘州府的一把手,连同知都没开口,这知县却事事都抢在了前面,谢见君心里冒起丝丝拉拉的异样,这甘州一府四县,按理说该是有四位知县,但放眼望去,着官服却只有三位,余下的那个知县呢?

然等不及他细想,马车已经缓缓地驶入了甘州府城,约摸着一刻钟,停在了府衙,相比较道路两侧,低矮破旧的店肆和街上零星穿着素朴的路人,知府的后院却修建得很是气派,入门一座宏伟的石砌照壁,绕过照壁更是别有洞天,院中古树环绕,垂柳拂水,一应屋舍皆是重檐飞脊,气派壮观,连入门的阶石都是青砖堆砌,与周围的民舍陈设格格不入。

“爹爹,是大屋子,比咱们家还要大哩!”大福手指着不远处的几间厢房,忽而开口道。

云胡忙捂住他的嘴,下意识地看了眼谢见君,打进了这后院,他家夫君便一直面无表情,唯独紧扣着石柱微微泛白的指骨,正彰显着他现下不悦的心绪。

这一州知府每年的俸禄为八十两,外加八十斛的俸米,如此收入,是决计修缮不出如此恢宏的住所。

一想到城外那些食不果腹的百姓,谢见君自心底升腾起一股子怒意,为避免打草惊蛇,他很快就掩饰了下去。

趁着李大河招呼人在后院里卸行李的功夫,他稍作休整,嘱咐王婶和昌多照顾好这一家老小后,便随知县前去春华楼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