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都会有新的命运。(第2/5页)

崔云昭下了马车,问边上忙得满头是汗的药童,那药童就说:“左近的百姓们心善,知道流浪的孤儿被送来这里,就送过来送些家里的旧衣和饭食。”

世道多艰。

可百姓却总有善心。

崔云昭没有去打扰百姓们,她同那药童说了几句,药童就领着她绕路,从侧门进了药局。

今日药局里面很热闹。

昨夜送来的孩子们很多,大多都受了伤,还有几个的伤比较重,烧伤砸伤都有。

大夫们忙了一晚,才给孩子们上好了药,等他们安顿好。

今日崔云昭来的时候,正好是孩子们要吃药的时候,所以药局里显得格外乱。

几名高大的士兵守在门口,见崔云昭过来,下意识就要阻拦。

其中一名笑容斯文的年轻士兵看到她,仔细思索了一番,然后就上前来问:“可是霍副指挥家的崔娘子?”

崔云昭点头:“是我。”

那士兵就松了口气,忙拱手道:“崔娘子安好,我是巡防军的队将,我姓孟,小丘就是我麾下。”

崔云昭也觉得他有些眼熟,如此一说立即就同他见礼:“孟队将。”

孟队将忙说不敢当,然后便领着她往里面去。

“孩子们都安顿好了,百姓们也送来了吃食和衣裳,大部分孩子都换过了衣裳,都很听话。”

这里都是流浪儿童,即便受了伤,身上疼,也几乎都不哭闹。

他们习惯了自己忍耐,哭喊根本没用,还会惹来别人厌烦。

主要是孩子太多,要熬煮的药也多,药局里面忙成一团,才显得很乱。

仔细听去,几乎没有孩子们的声音。

他们都安静躺在小床上,或者靠着彼此坐着,有的在睡觉,有的在警惕看着旁人。

见到崔云昭来,有的孩子往这边看了一眼,就收回了视线,有的则一直在看崔云昭。

显然,是昨夜里见过她的。

崔云昭便对他们笑了笑。

她低声问孟队将:“上峰可有什么指示?”

吕继明是整个博陵的防御使,官职上虽然只是博陵厢军都统制,但他不仅统制五里坡军营,就连城中的巡防军也要听命于他。

如今藩镇都是武将辖制,文官只能作为辅助,崔云昭的叔父崔序费尽心思争取的,虽然已经是文官中较高的参政,其实也说不上话。

只是说出去好听罢了。

博陵的最高文官为权知博陵府事,也就是博陵府知府,这位知府名叫侯庭芳,是吕继明的旧相识,他本人也是吕继明推举过来的。

一切都时听吕继明的,没有任何自己的主见。

城中出了事,百姓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吕继明,没有人会记得侯庭芳是谁。

崔云昭这个上峰问得比较巧妙,她没有具体说名字,但隐含的意思却很到位。

孟队将一听就知道,他问的是吕将军。

“上峰很生气,说城中起火,一个不好就能酿成大祸,让巡防军务必加强夜班巡逻,并且让救火队修葺水车,勤加练习,以备不时之需。”

冬日天干物燥,很容易起火。

博陵城又有许多空置的荒宅,就更容易起火了。

听吕继明的反应,倒是还算正常,崔云昭便问:“那孩子们就一直待在青浦路药局?”

这肯定不行。

一两日还好,时间久了,百姓们如何来看病?

孟队将看起来斯斯文文,倒是个人精,他压低声音道:“那位已经派人选新址了,过两日就把孩子们挪过去,已经让给孩子们录籍,另外请了仆妇们照看孩子。”

崔云昭点头,心道吕继明倒是还算清明,与她猜测并无差别。

孟队将同她说了会儿话,崔云昭便想到昨日那几个人,问:“那几个仆妇呢?”

孟队将抬眸看向她,又看了看四周的其他人,这才道:“老大带走了。”

崔云昭注意到他的用词。

他称呼霍檀用的是老大这两个字,显然也早就成为了霍檀的心腹。

崔云昭笑了一下,道:“孟队将辛苦了。”

“我今日来,就是想看看孩子们,” 崔云昭说这话时候,声音不高不低,却能让附近的孩子和其他士兵大夫都听到。

“昨日既然恰好知晓这事,夫君又参与了救援,我回去后总是担心孩子们,” 崔云昭对夏妈妈招手,道,“我能力有限,不知能为孩子们做什么,就想着送些银钱过来,给孩子们买些补品药食,尽一份心。”

孟队将忙接过那沉甸甸的银袋,道:“崔娘子大恩。”

崔云昭摇了摇头,又挨个看了看那些孩子们,便起身离开了。

不过等她出了药局的侧门,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道声音:“崔娘子?你且等等。”

崔云昭回头,见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这少年头脸都受了伤,但精神不错,方才崔云昭就注意到他一直在照顾年幼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