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2/4页)

“行或不行,总要试一试才能知道。”苏辙仍是胜券在握,觉得以巨鹿郡公等人的性子,只怕很快会有大动作的。

其实。

今日他们本就是故意设计针对巨鹿郡公的,如今看来,濮安懿王与巨鹿郡公已深处劣势,若换成寻常人,定会想着谨小慎微,可濮安懿王张狂了大半辈子,要他如此,只怕比杀了他还叫他难受。

再加上今年下半年来,官家的身子一直不好,苏辙猜测濮安懿王等人可能会有些大动作。

这件事,苏辙已隐晦提醒过官家了。

因夏日大旱的缘故,冬日的雪倒也落得不多,阴冷阴冷的,一阵风吹来,连骨头缝里都带着寒气。

如今的苏辙已是正五品的中书舍人。

这官职是官家亲自封的,当圣旨下来时,似乎在所有人意料之中。

一来是从古至今,担任这个官职之人皆是天子近臣。

二来是想要坐上这个位置,要文采卓越。

毫无意外,这两点苏辙都很是符合。

所以如今赵允熙是愈发听苏辙的意见。

苏辙前脚刚回到家中,就见着内侍候在门口。

他已是见怪不怪,开口就道:“……可是官家又宣我进宫?”

待他听见内侍肯定的答复后,便跟在内侍身后进了宫。

官家今日似是心情不错的样子,一看到苏辙就道:“来,看看这首《水调歌头》,你觉得如何。”

提起这首词,别说如今的苏辙是如雷贯耳,就是这首词尚未问世之前,他也是倒背如流。

这可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啊!

只是苏辙却万万没想到这首诗竟是苏轼为自己而作,如今这首词已流传大江南北,连官家都知道了:“微臣自觉得这首词是极好的,当初微臣六哥所做这首词时,微臣并不知晓,而后听汴京百姓纷纷传颂,写信问起他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这才知道原是他今年中秋节时醉酒怀念我所作。”

“当微臣看到这封信时,很是感动。”

别说他了,就连官家都将这首词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看样子你这六哥的确是文采斐然,并不逊色于你。”

苏辙含笑:“这是自然。”

可官家对苏轼并无太深的印象,毕竟他对苏轼也只有数面之缘,苏辙光芒过盛,即便苏轼是一颗明珠,当日却也被苏辙衬的黯淡无光。

官家笑道:“朕还记得陈、希亮的奏折,简直将他夸成了一朵花。”

说着,他更是道:“来人,传朕的旨意,下令将凤翔府通判苏轼封为宗正少卿,宣他即刻进京。”

宗正少卿是从五品的京官儿,主要负责皇族事务,譬如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等等事务,事情并不算多。

但从地方上的从六品官员调到汴京从五品,不管怎么看,都是高升了。

苏辙连忙道:“微臣替六哥谢谢官家。”

这正是他一直盼着苏轼能被调回汴京,却未在官家跟前开口的原因。

因为他知道,有朝一日,他的六哥总会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堂堂正正、风风光光回来汴京的!

苏辙一回去苏家就将这好消息告诉了程氏等人,程氏高兴的哟,笑的嘴角都咧到了耳后根去了,连连称好。

苏辙笑道:“……算算日子,六嫂大概就是这几日生产,等着圣旨送到凤翔府时,大概这孩子也满月了,正好能一起上京,等着六嫂他们来汴京,看到这宅子肯定会喜欢的。”

“娘,这些日子您与六哥六嫂的信中可千万别说漏嘴了。”

程氏连声说知道了。

因苏辙的即将回京,苏家上下都高兴不已。

苏辙却是最高兴的一个。

苏轼的宅院乃他亲手操持的,里头的一草一木都花了他不少心血,甚至还为苏迈和刚出生的孩子设计了一个儿童房。

这房间里铺上了厚厚的垫子,梨花木矮书架,苏轼设计出来的启蒙卡片,小孩们喜欢的拨浪鼓,虎头娃娃……一应俱全,宽敞的屋子看起来十分温馨。

苏辙忍不住想。

苏迈等人定会很喜欢这间屋子的。

不过两三日的时间,苏辙就收到了苏轼的来信。

即便信中着墨并不多,但苏辙也能看得出来,苏轼很开心。

他不光开心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官家的赏识,更开心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上峰的认可,开心自己即将与家人团聚。

***

凤翔府。

苏辙的飞鸽传书来的比圣旨更早些。

当苏轼收到这封信时,他正在产房外焦急如焚,读完这封信时虽很高兴,却更是担心产房中的王弗。

谁知这封信刚看完,产房里就传来了婴儿啼哭声。

稳婆就抱着孩子走了出来,面上满是笑容:“恭喜大人,贺喜大人,您添了位千金了!”

“这下您可就儿女双全了啊!”

苏轼大喜,接过女儿是瞧了又瞧,越看越喜欢,轻声道:“我就叫苏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