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3/4页)

苏轼顿时是眼前一亮,忙道:“太好了!”

“不过八郎,你要是再给我买两包糖霜玉蜂儿就好了……”

苏辙想也不想就道:“不行……”

兄弟俩人说说笑笑,坐着马车这才回家去了。

翌日一早,依旧是漫天大雪。

苏洵已带着俩孩子行至门口,只见街上廖廖几个行人,微微皱眉道:“这么大的雪,路不好走就算了,到了书院,更是冷得很,你们哪里受的住?”

他的眼神落在苏辙与苏轼俩人面上,道:“我看不如就差平安前去与张道长告个假,你们晚几天,等着雪停了再去书院。”

他原以为自己这话会得到两个孩子的赞同,没想到苏辙与苏轼是齐齐摇了摇头。

苏洵微微发怔,哑然道:“这是为何?”

“我可是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外面有没有下雪,一看到下雪就高兴得很,不仅能出去堆雪人,打雪仗,还能借口不去念书……”

苏辙:……

苏轼:……

苏洵正在这儿回忆曾经的逃学往昔,等他回过神来时,只见两个儿子齐刷刷看着自己,一副“爹爹,可真是不好说你”的神色/

他这才不好意思笑了笑:“所以你们大伯,二伯对我是恨铁不成钢,老是说我不求上进。”

“你们俩个真的执意要去书院念书吗?”

苏辙率先点了点头,正色道:“是,道长说了,做学问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从前有匡衡凿壁借光,孙敬悬梁刺股,他们条件那样艰难都还能坚持不懈学习,我和六哥又怎能有所懈怠?”

苏轼也跟着附和起来:“八郎说的极是。”

这话听的苏洵都十分不好意思,想着自己连两个孩子都比不上。

其实他没好意思说。

因书院放假十多日,所以二月底就不休息,一直等到三月底才会放假。

而那时候,他已出发去汴京参加科举考试,见不到两个孩子,如今自然想与两个孩子多待几天。

苏辙与苏轼却不知道他们老父亲的一片慈父之心,高高兴兴上了马车,甚至一路上都是兴高采烈的。

不论是路上积雪太厚,马车时不时打滑,还是天降大雪,路上的草木皆是雪淞……都足以让他们觉得惊喜。

只是到了山脚下,这兄弟两人就笑不出来了。

马车在平地上走路倒是勉强能行,可若想要上山,则是太过危险。

平安忍不住道:“……六少爷,八少爷,我们一路走来,根本没碰到旁人,想必这么冷的天没人去北极院念书,不如咱们也回去吧?”

他抬头看了看半山腰的天庆观,直道:“两位少爷若是怕张道长责怪,奴才送你们回去后再过来一趟,上山与张道长说一声就是了。”

苏辙抬头看了看。

半山腰的天庆观坐落于一片皑皑白雪中,若不仔细看,根本就发现不了,可见雪势之大,积雪之深。

他不由道:“平安哥哥,若从这里步行上去,大概要走多久才能到天庆观?”

平安斟酌道:“少说要一个时辰……”

说着,他更是迟疑道:“八少爷,您不会想走上去吧?”

苏辙含笑不语,看向苏轼道:“六哥,你想试一试吗?”

苏轼点头道:“当然想了。”

说着,他更是昂首阔步道:“八郎,走!”

平安惊呆了。

他知道两位小少爷胆子大,却没想到两位小少爷胆子这样大,忙道:“六少爷,八少爷,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不管他怎么劝,苏辙与苏轼都心意不改,他没法子,只能陪着他们两个一起往上走。

积雪没过了苏辙的小腿,每一步比他想象中难多了。

但他向来是个擅长苦中作乐的性子,眼瞅着苏轼脸上笑意渐渐淡了下去,就道:“……六哥,反正如今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我们来背书吧?”

“上次你抄的《周礼》你可还记得吗?我们就来背这个吧?”

如今走到一半,苏轼已经后悔了,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一听这话,小脸更是一垮:“八郎,换别的书背不行吗?”

苏辙伸出一根手指头,正色道:“一包糖霜玉蜂儿,你答不答应?”

苏轼面上顿时转阴为晴,连连点头:“我答应!”

“我答应!”

很快,寂静无人的山道上就传来了他们俩个朗朗的背书声。

人一旦有了事情做,就觉得时间过的极快。

原本预计一个时辰的路,苏辙与苏轼走了足足两个时辰。

他们俩人到天庆观门口时,不仅不觉得冷,甚至浑身发热。

门口的小道士看到他们兄弟俩人,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看错了:“你们,你们怎么来了?”

从前书院中不是没遇上过这等情况,无一学童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