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一统说(第2/3页)

“诺!”

看着一脸严肃的孟尝,帝辛也收回了揶揄的玩笑,疑惑的问道。

“看你神色如此,可是有何大事?”

孟尝将帝辛请至主座,然后恭恭敬敬的坐在下首,面朝帝辛问道:“大王,可曾听闻大一统说?”

“大一统?天下宾服,诸侯皆受我大商王命,像你先前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等盛世可是大一统?”

却见孟尝摇头,声音温和却异常坚定有力的说道:“大王,您说,如果让全天下只有一个国度,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帝辛目露茫然,一时之间怔在原地,任凭他搜肠刮肚,也难以想象,只有一个国度的天下会怎样。

其实,和帝辛这次交谈,孟尝思虑了很久,因为他也是诸侯,诸侯向大王提议建立大一统王朝,荒谬感不啻于慈禧向光绪帝建议君主立宪。光是吓都能把光绪吓个半死,害怕自己姨母是不是又有什么新花样祸祸我大清。

但终究立场不同,孟尝并不是单纯的权力野心家,而帝辛也非软弱可欺的大清幼儿园。

看着大王似乎一直想象不出来,孟尝尝试性的描述着。

“臣心中的大一统,是整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国度,只有一个国家,他叫大商,所有地区都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

“统一?!那……崇侯、姜侯他们呢?”

“改革王廷内外服官制,类似于我孟稷的三尹九士制度,臣建议取三公九卿以摄政群臣,以中央为核心,再群臣牧守四疆。”

帝辛有些头疼,对于他而言,这些东西闻所未闻,一切都是那么新颖,但是又那么的不切实际。

“不可能,诸侯皆为有功之臣,尔为何想要将其除国?”

“大王,袁氏出自帝舜,有苏氏更是从上古时期流传至今,东夷人的先祖也曾是中原诸侯,从少昊等氏族分离出去,他们的祖先都曾辉煌,后人却误入歧途。”

“祖先之功绩可表可记,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人能躺在先辈的功绩上坐吃山空,您看看滨州之乱,三子争位民不聊生,这便是后人之国矣,我们应该如同除国冀州一样,除灭坏的邦伯。”

帝辛对此表示认同,这也是历代先王在任期间经常干的事情,究其一生,不是在打夷族,就是在征服境内不服管教的诸侯邦伯,也就帝乙时期政策比较怀柔,只是针对一个西伯侯反复的针对,帝乙对待其他诸侯还算是很不错。

只是除完以后实在无力管理太大的疆域,很快又会扶持一个新的氏族掌控大局,其实还是基础问题有待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在于手中长矛能挥出的距离。

其实商朝就算覆灭,两周时期的政治体制其实也没有非常大的区别,一样的内外服两套官制,商朝有四方诸侯,而周也是以齐国防守东部,秦晋守西方,吴越荆楚征讨南蛮,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于四大伯侯何其相似,结局也一样是亡于下属诸侯国之手,周赧王对比商纣王,其实更憋屈。

自商周大战始,至秦国扫六合建立大一统王朝,八百年的战乱,虽说乱世出英雄,春秋战国史上各种学术流派,名人志士层出不穷,可八百年的战乱,会死去多少人?秦末汉初那一波,又要死多少人?有机会改变,那就尽力去改变。

孟尝见大王沉思,立刻趁热打铁的说道:“大王,其实也不需要那么暴力的除国,咱们可以徐徐图之,先将战败与消亡的诸侯国纳入大商直辖版图,就如同割下冀州一般,先收一部分,慢慢来,避免诸侯弹压,对我大商不利。”

帝辛敲击着几案,混不吝的气质突然变得严肃而坚决。

“孤已经是大王了,孤的权力至高无上,孤的兵锋所向披靡,这个天下已经没有人能忤逆寡人,有稷伯你这样的社稷之臣,我大商百年无忧,为何要去强取豪夺那些诸侯国的功绩呢?”

“就算是野心勃勃的周国,他们也是后稷的子孙,东鲁姜氏是炎帝之后,南疆鄂氏为黄帝之子姞的后人,远了不说,就拿你熟悉的钟季,即城钟氏,是武丁时期,妇好先祖打下北海后分封的王室子姓。血脉往上数,大家都是同源同根的存在,他们不做诸侯,谁做?不是每一个平民出身的人都拥有傅说、你这样的才能。”

是啊,天下八百诸侯,真往上细数,就是从三皇五帝时期一个一个分封亲族掌控地方而壮大起来的。

他们有天然的优势抱成一团取暖,说好除,其实也不难,只要有一个合理的借口,就可以解除一方小国的权力,收回大商,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这群人在政治、军事上不一定有什么本事,但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态度上绝对是出奇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