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2页)

敬王的事情,看来是气得他不轻。

不光沈玉耀看出了皇帝的愤怒,其余人都看出来了。

太子心中一喜,可算是有个人的事情能遮住他的事情了。

只要他利用好敬王的事,或许能从这场风波里平稳脱身。

至于咕不咕说的,野史流传是沈玉耀杀了他的话,他的态度和咕不咕一样,嗤之以鼻。

虽然太子知道最后赢的人是他疼爱的妹妹,但他并不认为沈玉耀有那个本事,将他拉下马。

他觉得沈玉耀就是个捡漏的,可能他和申王敬王争斗的太过厉害,所以沈玉耀登上了皇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沈玉耀之前是那个渔翁,现在开始,她也会成为相争的鹬蚌。

“父皇,没想到皇叔竟然是这么一个表里不一的人,他骗了天下人,更辜负了父皇对他的兄长慈爱之心,如此伤天害理之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皇帝本来愤怒归愤怒,却还有一丝清醒,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他不能仅听一人之词,就给所有人定下罪罚,天幕看似是上天的旨意,实则后面也不过是一个凡人,有所偏爱的意见。

但是太子这么一说,皇帝是真忍不住了。

他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怒斥道:“你还有脸说敬王,你做的事现在天下皆知!是左州百姓没有民愤,还是你觉得,你做的那点儿事,和敬王违背祖宗之法比,算不得什么!”

还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还要平民愤,第一个该杀的就是太子!

太子闻言,面上一白,赶忙低下头,不敢多言。

申王见此,控制不住的露出一丝笑,他现在毕竟年轻,城府不够深,演技不够精湛。

这一笑就将皇帝的怒火引到了他身上一些,毕竟天幕说,太子的事情很可能和申王有关,所有人听的清清楚楚。

“申王,你若是想笑,不如直接笑出声来,遮遮掩掩的做什么!”

其实申王在天幕口中的罪,皇帝并不觉得如何,只是申王这个人,让皇帝很不满意。

明明现在太子和敬王都要倒台,是大好时机,这个时候站出来,平息骚乱的人,一定能收获不小的名声威望。

结果申王就知道躲在旁边偷笑,完全不知道这个时候该站出来了。

见两个皇子先后挨了骂,而皇帝的愤怒神情并未褪去半分,沈玉耀站了出来。

“父皇息怒,天幕所说毕竟只是一人之言,成王败寇,史书乃是人写,不可尽信,所以即使有后世史书定论,也不足以当做证据,不如让人去查一查吧。”

女儿的话让皇帝的愤怒的情绪稍稍减少了些。

他的孩子们里,还是有个冷静,能看得懂大局的人的。

坐拥天下的是沈氏,又不是什么天幕,哪儿能事事都听信天幕所言,大庄可不像前朝,那么相信所谓的神授皇权。

“你说的对,命令大理寺卿细查天幕所言,务必要查出证据,有理有据方可定罪。”

“是。”

禁军得令出宫,皇帝好似刚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恢复了之前冷静的模样。

只是他不时就要看沈玉耀两眼,像是第一天认识这个女儿。

怪不得后来,他会选玉阳为太女,比起她的两个兄长,玉阳确实更加优秀。

奇怪,为什么之前完全没有察觉到过?

皇帝想不明白这一点,干脆就将原因归为沈玉耀之前年幼,又和太子关系好,所以不曾表现过。

现在不一样了,天幕直接挑明了之后两人会反目成仇,所以沈玉耀就开始崭露锋芒,为自己日后与太子党的交锋提前做准备。

还有她那个上不了台面的兄长。

同为曲贵妃所出,两人的性情和格局,真是天壤之别。

皇帝想到这儿,才想起此处还有皇后和贵妃,奇怪了,他刚刚呵斥太子的时候,皇后怎么一言不发?

以前他一怒火冲心,呵斥太子,皇后都要拦一拦,尽力维护他和太子只见的父子情,今日却一反常态的安静。

还能是为什么,皇后到现在还沉浸在他们最后的结局里,伤心不已,无法释怀。

努力半生,最后得到的是家族分崩离析,夷三族的结果,谁都不会好受,更不要说她还死的那样早。

让她日夜难眠,无比难受的头痛之症,最后要了她的命,也带走了郑氏一族。

命运无常,让人难以接受。

最后只能怔然出神,什么话都说不出口。

而另一头思前想后,迟迟不肯动身,以至于被后来到府上的禁军押走的敬王,根本没有见到他皇兄,直接被扔到了大理寺的牢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