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2/2页)

石采文可太清楚百姓想要看什么,听什么了,也知道史书最乐意记什么,包括野史。

“这世上,也就只有你才会在乎这些,古板的女人。”石采文这个时候也不忘踩杨可卿一脚。

就好像杨可卿非要带着这些野史到她面前嘲笑她一样。

杨可卿呵呵一笑,“回去我就参你一本,说你不务正业,玩忽职守,建立古城互市的事毫无进展,成日里在起沙城内揽权。”

石采文想起来了,杨可卿现在是御史。

“陛下怎么会让你这个私心愈胜的家伙当上御史。”

“不服?不服回京,同陛下哭一哭,或许陛下会看在你哭的真切的份上,贬我的官。”

杨可卿完全就是有恃无恐,说的话要多气人有多气人,惹得石采文一个大白眼翻过去。

石采文和杨可卿在起沙城会面后的事情暂不必说,两人斗嘴归斗嘴,正事谁都不会少干。

所以很快,沈玉耀就看到了起沙城和古城的改变。

石采文在领兵打仗上的天赋,暂时没有展露在大众面前,虽然曲川和沈玉耀都知道她有这方面的本事了。

不过她搞经济的本事,早就已经被大众熟知。

起沙城也好,古城也好,在石采文动手之前,都不过是个偏僻到沙匪都不想呆的地方。

而现在,石采文借大庄朝廷的帮扶,又连上了西南关,和更西的一些小国,硬是在大庄原本的国界线上,拉起了一条商路。

这条商路一旦彻底顺下来,之后会给周遭以及大庄,带去数不尽的财富,百姓的生活质量将会成倍上涨。

同时,石采文还在佛国种下了之前在更南之地找到的高产良种,并且带去了一个绝好的消息。

佛国的粮食是一年三熟,也就是说,一年的时间,大庄可以收获往常三年的粮食。

原本对于打仗这件事并不是非常赞同,甚至私底下还议论沈玉耀是个穷兵黩武的人物的官员们,这下子全都闭了嘴。

而之前吏部草拟外派官员名单的时候,所有京官都恨不得绕着吏部走,现在吏部刚刚宣布要安排一部分人去佛地稳定局面,门槛都要被络绎不绝的人们给踏破了。

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以后这个佛地,一定是个好捞油水,能做出成绩的绝佳之地。

不过这次去佛地的人选,沈玉耀早就已经定好了,之前培养的一部分女官已经都派去了草原,这次则是培养的第二批,同时还有这段时间在地方上表现很好的一些年轻人。

这一通抽调后,大庄内部的官员更加捉襟见肘了。

沈玉耀不得不停下了扩张的脚步,如果文官不够,打下来再多江山,那都是给乱臣贼子送好处。

就跟当年的秦帝国一样。

她现在已经够冒进了,接下来该稳扎稳打一些了。

沈玉耀直接颁布旨意,宣布接下来几年,要休兵养民,所有精力都从军事扩张上,挪到搞建设上来。

之前被沈玉耀放置不用的一些官员,可算是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窝在茶楼酒肆,说当今皇帝如何如何,而是兴高采烈的去官府当值。

然后满腹激情的将写满他们治国之道的折子送上去,期待沈玉耀能看他们一眼,给他们一个为国尽忠的机会。

大部分折子,都被尚书们直接压下来了。

没别的原因,纯粹是不想送上去丢人。

尚书们真的很想将那些胆敢递这种治国折子的小官提溜到跟前,仔细问问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谁给他们如此多自信?

他们怎么会觉得自己那点儿见识,能写出旷世奇论来?

不自量力者多,真有能耐的也不少。

沈玉耀看着那些策论,突然有些期待之后的文武选举了。

大庄国土广袤,人多,人才更多,只要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便一定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人才。

在沈玉耀的期待中,时间走到了秋季,大庄第一个武举即将开始。

往常就很热闹的京城街道,临近武举时,更加热闹了,人们摩肩擦踵,纷至沓来。

武举和文举不一样,无须严格禁止他人观赏,所以沈玉耀干脆就开设了一个武举考场,又名武举台,设下擂台,让参加武举的考生上去过过招数。

除此之外,还有个沙盘游戏。

没错,就是沈玉耀曾经拿出来玩的沙盘游戏,只不过这次沙盘游戏不光是纸上谈兵了,同时还会兼具演习的功能。

前期是沙盘游戏对决来分出简单的胜负,后期就直接上演习,考生为将,各领百兵,进行对抗。

一方面选拔兵王,一方面选取将领。

这就是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