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2/2页)

太皇太后的劝说十分坚定,似乎全都是为大庄考虑,没有丝毫自己的私心一样。

真是听着好生大义凛然。

但是沈玉耀只觉得好笑。

“皇祖母,朕乃是先帝选定的太女,名正言顺继承皇位之人,不管朕是仁君,还是暴君,这位置来的都光明正大,史书之上,无人能置喙。”

沈玉耀将太皇太后没有说明的东西补全了,那就是太皇太后认为她是个暴君,以及太皇太后认为她如果一意孤行,会被史官后人质疑是得位不正,才如此急功好利。

沈玉耀的底气很足,先帝这点做的很好,沈崇知道公主继位本就是千古未有之事,而他想要沈玉耀的位置更稳一些,必须占上大义的名头。

位置名正言顺,非太女继位莫属。

太皇太后再想挑三拣四,面对沈玉耀的这段话,她都无话可说。

沈玉耀的理由实在是太过充足。

“尔杀叔伯,难道能在历史上留下仁德之名吗?”

太皇太后被沈玉耀顶撞之后,气的脑子发昏,直接问出这个问题。

问完她就愣了,这话天下人说得,她说不得。

若是被传出去,沈玉耀的名声就算是彻底坏了,因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她真实杀害亲人的记载。

叔伯,说的并不只是一个普乐,还有之前的敬王。

“太皇太后,您年纪大了,大抵是得了些老病,竟开始说些胡言乱语,青兰,搀扶太皇太后回去,让太皇太后好生休养身子,莫要到处乱走。”

沈玉耀直接命令青兰,是因为今天太皇太后没有带着青珍,青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能常伴太皇太后身边。青兰很听青珍的话,更听沈玉耀的话,毕竟如果没有沈玉耀,就没有今日的她。

太皇太后还想说话,青兰直接上前,搀住太皇太后的胳膊,行礼道:“谨遵陛下旨意,太皇太后,奴婢这就去唤太医,为太皇太后诊治身体。”

太皇太后被一个奴婢逼迫,气得脸都青了,但是她身体是真好,一把年纪上这么大火,愣是神情清明,身体笔直站着,没有一丝要倒下的模样。

可见太皇太后还是有自己的风骨的,并不想仗着年纪大,就在这儿碰瓷沈玉耀。

沈玉耀很赞赏太皇太后这种品质,所以她在太皇太后临走前说道:“只要查出柳暗花一事与他无关,朕保证,大庄与佛国的战争不会牵扯到他。”

这个他是谁,她们心知肚明。

太皇太后闻言,松了一直僵硬的后背,从背面看,精神抖擞的老太太,瞬间老了十来岁,花白的头发真实显露出她不算小的年龄。

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要给小辈操心,她也是不容易。

沈玉耀给出承诺,但心里并不觉得这件事会跟对方毫无关系,沈玉耀没有什么准确的证据,但是她直觉如此。

大多数情况下,沈玉耀的直觉都很准确。

佛国国内,虎视眈眈的大庄军队已经在边境集结,面对这条情报,高层贵族们依旧沉浸在声色犬马中,并不在乎。

真正忧心忧国者,早就对这个国家失望,他们转而去跪拜佛寺,希望大慈大悲的佛祖,能降下一个救世主,让他们脱离苦难。

如果万民的请求能够直达天听,大慈大悲的佛祖如果真的能帮助他们,第一件事就是降下神雷,劈死那群披着人皮,趴在无数人身上吸血的贵族“高僧”。

但是这世上没有神仙,皇帝如果不够英明,也不可能拯救他们。

这个时候,沈玉耀来了。

等佛国并入大庄领土后,这地方的子民就能迎来英明的皇帝了。

前方将领将佛国内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写在奏折上,呈在沈玉耀桌案前,沈玉耀直接命令于三,去传播“真正救世主”言论。

人只有在绝望之时,拥有最深的信仰。

既然佛寺里金子做的石头神像能够收下这波信仰,那她一个活人,有什么不能收的呢?

当大庄神主,草原天神,真正的神仙玉阳大帝的名字传入佛国,佛国百姓们突然顿悟了。

他们的神不能拯救他们,他们完全可以换个新神仙啊!

哪个神仙有用,就信哪个!

在发现面对大庄攻进来的铁骑,举起双手打开城门,高呼“玉阳大帝”,就能逃出生天,甚至还有可能得到大庄士兵的“打赏”后,佛国的百姓们悟出了真理。

其实大庄士兵们只是看那些衣衫褴褛,高呼女帝名号,看上去不太聪明的贫民可怜,给他们一点吃的而已。

美好的误会,造成了战事刚开始,大庄军队就一路高歌猛进的历史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