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3/4页)

皇帝这次的圣旨写的通俗易懂,沈玉耀还记得祭天时晦涩难通的祭文,没想到那些为皇帝拟旨的人,也能写出“人话”来。

前半段皇帝感叹自己命不好,虽然是皇帝了,但就是个孤家寡人,亲人都死的差不多了。

这段话落在沈玉耀眼中,是真的无奈,皇帝儿子女儿一大堆,大老婆小老婆满后宫,这还称孤道寡呢?

拉出去都能站满一个操场了。

不过这是给百姓看的,只要百姓信了就行,等到后半段,皇帝图穷匕见,开始大谈特谈柳暗花的危害,说柳暗花乃是先帝明令禁止的东西。

“谁人无手足,谁人无亲人?若手足亲人染上柳暗花,自此便是家破人亡方能离开此物,人行路上,形同恶鬼,再无安宁之日!念及此,朕悲痛万分!”

这一段推己及人,让所有百姓明白,柳暗花非常的危险,同时暗示百姓,如果他们的亲人沾上柳暗花,那就是家破人亡的下场!

其实柳暗花那么贵,一般的百姓,根本碰都碰不到,倒是那些达官显贵,更容易被找上门。

毕竟贩卖这些东西的,都是要赚钱的。

可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是大庄的子民,身为皇帝,有护佑子民,让他们免受此等苦难的责任。

所以皇帝这话说的还是非常真情实感的。

接下来就是细数先帝当时是怎么拔除恶疾,一点点为这片土地恢复清明,让百姓们过上安稳日子的。

反正就是一顿夸,等百姓们都开始感激先帝的时候,再说了一下石炳生他犯的罪。

如果没有他,石晓晓不可能嫁入王府,自然不可能接触到申王。

而且如果没有他,石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即将没落的寒门,怎么可能会有人提供柳暗花给石家人?

再说了,有句话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石炳生乃是石家的家主,他岂能在族人做错事的时候,独善其身。

这些话其实落在沈玉耀眼中,都有点儿强词夺理。

但是落在古代人眼中,就是合情合理,因为他们就是如此的看重宗族,看重一家这个概念。

一家就是一个整体,荣辱与共。

被贬官的石晓晓亲生父亲,反倒从这件事里隐身了,甚至都没记得,他还活着。

最后皇帝给石炳生的判决,是革职,永不录用。

之前还嚷嚷着要让皇帝将好官石炳生给放了的百姓,在听完圣旨后,话锋一转,直接开始歌颂皇帝真的十分的仁德。

石炳生犯了那么大的错,皇帝没有杀他,只是将他革职。

却不知道,这件事里,石炳生已经失去了所有,他没了功名,也没了名声。

因为皇帝将他直接钉死在了耻辱柱上,他没有管理好石家,没能做到明察秋毫,给整个石家带去了难以磨灭的耻辱。

圣旨下达的第二天,之前在京城中到处宣扬的声音就不见了。

以后也不会再出现。

短短四五天,舆论大反转,沈玉耀看了一场皇帝布置的杀局,皇帝的对手,想要捞一把石炳生的人,输的遍体鳞伤。

石采文用去合川为代价,求她不要让石家沦落到郑家一样的下场。

沈玉耀做到了,当时她还觉得石采文想太多,石炳生犯得那点儿事,怎么可能跟郑家比。

她同样想过皇帝可能会鸟尽弓藏,但她没想到,后续会发生这么多事。

沈玉耀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朝堂上的大臣,他们是被裹挟着前进的。

很多时候,他们做的事情不是他们自身意愿,而是一个利益群体的意志。

就好像此次石炳生的事情,若光是石炳生自己,他肯定不会煽动百姓。

他既然选择直接将石晓晓爆出来,那就是已经做好一切准备,不打算挣扎了。

是外面的人在自作主张想要帮他,结果弄巧成拙。

一切尘埃落定,沈玉耀再次站在了皇帝面前,皇帝又问她,“这件事,你打算如何处理?”

皇帝希望沈玉耀能明白下手要狠,手下留情会后患无穷的道理。

“按照父皇的旨意便是。”

“你觉得不好?”

皇帝有些惊讶,他还以为看到有人煽动民意,逼迫君主的时候,沈玉耀会很不高兴。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教做事,更不要说还是被别人强逼着按照他人的想法去做事。

为帝者更是如此,说一不二的皇帝,更不可能任由一群不敢露头的鼠辈指挥。

但是沈玉耀一点儿都不生气,甚至还觉得他做的不太对?

沈玉耀点点头,“利用百姓的人,不止是对方。”

皇帝不也在煽动民意吗?只不过他用的方法更加光明正大。

从始至终凑没有人真的在乎过百姓的想法是什么,贵人们只知道,自己需要百姓们想什么。

如此肆意妄为的操控百姓,让百姓如同傻子一样,在他人划出的范围里打转,沈玉耀看了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