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第2/4页)

“殿下息怒!”

沈玉耀的话谁敢应啊,沈玉耀可以不顾名声,他们这些当官的可做不到。

仔细想想沈玉耀说的也都没错,那只是一个小小县令,还不是经由科举入朝,出了事也不能怪朝廷啊。

几个胆子小的官员已经开始给沈玉耀的举措找借口,拼命说服自身,别跟沈玉耀对着干了。

秦国相低下头,知道此事已经定了。

已经习惯了皇帝做事留一线风格的朝臣们,根本就不是这位手段强硬的太女的对手。

陈明更是愚蠢,竟然以为说什么嗜杀,就能阻止沈玉耀秉公执法,放过郑家人。

太女和皇帝风格完全不同,根本就不能一概而论!拿名声去威胁太女,完全就是无用功。

只是此举一出,恐怕天下人要议论太女,日后会否是暴君了。

毕竟杀人与枭首示众,给人带去的冲击完全不同。

秦国相有些担心,但事已至此,担心误用,已成定局。

今日早朝上定了丁县令的事后,沈玉耀将调查郑家人如何逃脱死刑的事情交给了大理寺,江朱韬她还是很信任的,以郑江两家的关系,江朱韬绝对不可能是那个放过郑家的人。

接着就是正规上朝,今日上朝主要讲的是春种一事。

在大庄这种古代农业大国,春种秋收绝对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往年皇帝皇后会在立春前后亲自下地耕种。

今年也是如此。

因为各地气候不同,种植粮食不同,所以种地的时间门也不太一样,总体来说立春之后就要开始春种了。

别的地方倒是好说,唯独冬州是个问题。

冬州今年太冷了。

沈玉耀很怀疑现在大庄进入了小冰河时期,不光是冬州,去年京城也很冷,只不过温度下降的不厉害。

但一般来说,开春之后,温度就应该开始回暖,但现在冬州还不时的飘鹅毛大雪,人出门就会被冻死,种地?那地比手里的锄头还硬呢!

有大臣提议,“去年大雪,今年还冷,若是真耽搁了春种,就必须得想办法把人往内陆迁。”

要是气温降得厉害,别说种田了,人不冻死就是好的。

沈玉耀明白,现在大庄没有棉花,达官显贵还可以靠动物皮毛过冬,那些贫民百姓,他们手里只有稻草柳絮,朝廷要是不管,那些百姓不知道要死多少。

有人提出解决方法,就有人站出来反对。

“迁徙并非一日之功,且耗资巨大,今年冬州恐怕会颗粒无收,接手冬州百姓的州,税收也会吃紧。”

话是实话,朝廷除了赈灾外,很少会往底下放粮,而且很多时候朝廷的赈灾粮,就是将别的地方的粮食,调到受灾地。

若是接收冬州来的百姓,当地的粮库就得空了。

那个时候,别说税收不上来,地方不管中央要粮食都算坚强。

可这份“坚强”背后,很可能会有无数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所以问题还是得原地解决,将人迁走不是个好办法。

很快大臣们就为这件事炒作了一锅粥,沈玉耀也是眉头紧锁,她听了半天,核心问题就一点。

粮食。

因为粮食产量不足,朝廷入不敷出,地方支撑困难,所以冬州百姓绝对不能往别处走。

天灾不管那么多无可奈何,不让人走,很可能就会面临冬州到了冬天,会大批量死人的情况。

火炕或许能救一救,但火炕要烧,那就涉及到柴火问题,入山砍柴不是什么轻快活计,所以柴价很贵,并且入山就有丢命的风险,冬州百姓烧不起。

煤炭或许能解决,木炭或许也可以,但还是那句话,百姓烧不起。

这个时候那个老问题又出来了,没钱。

所以沈玉耀上来就要找棉花,和出海赚钱,没有棉花没有钱,百姓根本没有活路啊。

好在西北互市没白开,沈玉耀勉强算是找到了一些东西。

“冬州总有春暖花开的时候,到时候冬州播种新粮种,此粮种是从南方小国上寻得,孤命人前去查过,亩产三百斤以上,若是冬州能种,再好不过。”

“亩产三百斤?”

几个户部的官员大为震撼,大庄现在的粮食以粟为主,亩产不过两百余斤。

实际上沈玉耀说三百斤,都是往少里说的,毕竟考虑到冬州比较冷,可能种不太好。

“殿下,敢问这南方小国在何处!”

几个兵部的官员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就去那小国附近走马溜一圈。

就连曲川的眼睛都亮了。

那个小国有亩产三百斤以上的水稻!

这句话的重点在水稻的粮种吗?不,重点在那个国家土壤肥沃,能种出更多粮食!

他们大庄,就缺一个粮仓啊!

沈玉耀看出来这几个武将的心思了,干咳一声,让他们之后再说,她会让去南方的斥候同他们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