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6/7页)

正当蔡有志觉得自己真是疯了才认真去听小公主的话时,沈玉耀话锋一转,开始说正事了。

“不过,冬州雪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两者倒是好说,只是这财力,想来经过左州一事,国库怕是有些承担不住了。”

“何以见得?”皇帝心下一沉,难道国库的问题,真的那么显而易见吗?

接下来,皇帝听了沈玉耀的话,放下了疑虑。不是国库的问题显而易见,而是他闺女真知灼见!

“若国库富裕,蔡尚书就不会仔细翻旧账,做恶人,非要雨泽将粮税补上,也不可能说出让冬州百姓自行修缮的话。父皇向来心系百姓,如有余钱,必定提前拨去冬州,不让百姓受冻,而今这个时间,冬州已然飘雪,再做什么都收效甚微,明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沈玉耀说罢,询问皇帝,“父皇,女儿猜的可对?”

皇帝欣慰的点点头,刚要开口夸奖沈玉耀,蔡有志就先开口了。

“公主所言不错,户部确实拿不出钱,是臣等无能,叫百姓受苦啊。不知公主可有好策,解眼下之困?”

蔡有志典型领导夹菜他转桌,整个人充满了不知死活的莽。

但这样的人是朝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较为纯粹,眼中只有实事,皇帝不喜欢这种人,却绝对不会厌恶这种人。

甚至还会在有正事的时候,容忍这种人,比如此刻,他被人抢了话,只露出有些尴尬的笑,并没有任何恼意。

“玉阳不过是个公主,论出谋划策肯定没有诸位大臣厉害。但国库的问题,在玉阳看来,就和管家相似。若家中财力不足,手头拮据,自然要开源节流。”

“开源节流,说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啊。”蔡有志叹息着摇摇头,他认为沈玉耀有几分本事,对沈玉耀就更有耐心了一点。

他就这么当着皇帝的面,给沈玉耀详细说了下户部的情况。

而皇帝,完全没有制止的意思。

沈玉耀仔细听,这是一次了解眼前国家的好机会。

大庄户部的主要营收来自三处,一处为各种税,一处是矿产,还有一个则是售往外国的货物。

主要产业是各种税收,以粮税为主。

其次为矿产,这方面涉及造钱,蔡有志没有详细给沈玉耀讲。

最后的货物,前些年几乎没卖出去多少。

还是近两年,西北安定下来,不敢对大庄喊打喊杀,都老老实实做生意了,这才有点儿起色。

之前因为交战频频,西北的路基本是废的,什么货物都销不出去。

再往南,此刻还是群山峻岭,山中多土著,人行艰难商路不通。

再来就是海上贸易,可海上贸易大多是小打小闹,前朝海禁,本朝虽然解开了海禁,但前朝没留下多少底子。

建国三十多年,也没将海上贸易发展起来。

主要是皇帝不知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宽广,有多少财富,他不重视,海上贸易的发展可不就慢嘛。

个人哪儿比得上国家效率高。

沈玉耀听完,在心中有了各种想法,如果她能做决策,这些规则肯定都要改,尤其是户部的支柱产业,不能放在百姓身上。

百姓身上能有多少油水?吃喝够用就不错了。

“西北若是能开出一条商路,将我们的东西销往更远的地方,再将远处的宝物采购回来,卖与贵族豪商,户部不就有钱了吗?”

沈玉耀决定先发展陆地。

蔡有志没去过太远的地方,他倒是看过游记,知道西北有更加强大的国家,可跟外国通商?甚至开出商路,这是前人没想过的事情。

“蛮荒之地,能有什么珍宝值得购买。”皇帝不屑一顾。

沈玉耀能理解皇帝对其他国家的不屑,如果大庄真的和她那个世界的中原国家一样,那么此时此刻,她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整个地球上最为富有,文化经济最为昌盛的地方。

“父皇,我看过一本游记,上面说,那些大庄不曾踏足之地,有不少新奇玩意,比如香料啊,珠宝啊,再不济,金银总归是有的。”

还有棉花、玉米、红薯、土豆等等。

不说衣食上的刚需,就说改善口味,还有辣椒和西红柿呢。

让老百姓的菜篮子多一道菜不好吗?

以现在大庄的能力,搞倾销都不费吹灰之力。

沈玉耀脑子里的各种想法,在出现后都被她一一压了下去,做事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决不能搞虚的。

香料珠宝,这些东西都传入到大庄过。

尤其是香料,有些名贵的香料价比黄金,不过大庄大部分香料是从海上来的,海上没有大船,利益多少,皇帝不清楚。

但是沈玉耀说的金银,是彻底让皇帝动了心。

刚刚经历了被蔡有志一遍遍提醒你很穷的皇帝,此刻就想要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