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3/7页)

沈玉耀不觉得事情会就此了结,敬王还活着,他身为罪魁祸首之一,焉有逃脱之理?

但曲贵妃去却不这么想。

“敬王不会有事了。太子一死,天大的罪过,陛下都可以揭过。”

“为何?他是罪魁祸首,大皇兄所犯之罪,与他相比都不值一提,甚至当初杜高俊可能都是死在他手里,父皇就这么放过他?”

柳暗花的事情还没有爆出,沈玉耀没有跟曲贵妃说此事,但就目前查到的证据,敬王就足够被砍头数百遍。

像那大厦倾倒的郑家,再多荣华富贵,也不过是一刀的事情。

一刀落下,身首分家。

“玉阳,即便你父皇是皇上,他也有他的不得已,他需要顾及天下臣民。”

曲贵妃说的话,沈玉耀大概能明白,就像这次的祭天和下罪己诏,皇帝就是被迫之下做出的决定。

可这些不过是面子工程,让沈玉耀去做选择,她会和皇帝一样,若是一次拜神,一张轻飘飘的纸能换来太平天下,她每天都下罪己诏,也无所谓。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沈玉耀无法切身的理解古人对名声的看重,对青史的重视,这才会有这些想法。

皇帝呕心沥血的对付世家大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为的就是能给后世子孙一个榜样,让后世谈论起他时,功大于过。

而皇帝一旦下罪己诏,势必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后人会反复观看罪己诏的内容,这就跟在无数人面前承认错误,一次次发誓自己会改一样。

是令人会极度挫败的事情。

此事要下很大的决心,而走了这一步,就必须忍一忍。

“皇室造的杀孽太重,先帝为了给陛下铺路,杀了很多功臣。后来陛下登基,为了稳固皇位,赐死十几个兄弟叔伯,到最后,只有敬王还活着。他是陛下留给皇室的遮羞布,让世人明白,皇室,没有那么薄情寡义。”

曲贵妃轻声说着,面无表情。

都死的差不多,就剩下一个兄弟了,还留什么遮羞布啊,当别人是傻子?

沈玉耀完全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想法。

但实际上,世人就是如此,宽恕恶人,严待好人。

杀一人,他们会唾骂那个人的品性,杀百人,他们会惧怕那个人的力量,杀九十九留一,他们会同情。

他们会说,那人还没有坏到骨子里,若真是个嗜血好杀之徒,怎么没全杀了呢?

“可是他不死,就会继续让无数人家破人亡。”

“陛下不在乎。”

曲贵妃一句话,让沈玉耀意识到,这件事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她以为太子倒下,敬王一定会倒,但敬王敢在太子手里头抢肉吃,他就是早确定自己没那么容易死。

皇帝不可能对他动手,皇帝要维护皇室的脸面,柳暗花的事情绝不会从皇帝手中爆出去。

沈玉耀明白了,原来就算她将所有敬王在售卖柳暗花的证据摆在皇帝面前,皇帝也不会给世人一个公平的答案。

那如果将所有真相都公布天下呢?

到时候被百姓所憎恨厌恶的敬王,可以让皇帝下定决心了吗?

沈玉耀不会让敬王活到明年,她发誓。

“母妃,你会在乎吗?在乎坏人能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

沈玉耀想知道,皇帝和贵妃是不是想的一样。

曲贵妃当然在乎!她如果不在乎,就不会多年后找准机会,将皇后送上黄泉。但她需要思考一下,思考女儿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你好像格外讨厌敬王,要知道敬王可是被你大皇兄连累了,如果你大皇兄那里没有证据,敬王依旧是干干净净的王爷。”

曲贵妃不清楚柳暗花的事情,只以为敬王是跟太子一起,贪污了左州的赈灾款,可能还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她想不到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心,能做出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情。

“他既然已经跌下河,有没有人知道很重要吗?他浑身淤泥,就注定做不了旁观者了。母妃,如果敬王是您的亲人,他做了很多坏事,您会和父皇一样,为了名声和脸面,留他一条性命,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吗?”

“我绝对不会留他狗命。”

曲贵妃的回答很干脆,留下一个烂人的命,那不是保全自己的名声脸面,那是给让未来的自己蒙羞!

帮凶和直接凶手,同样可恶。

沈玉耀佩服曲贵妃的干脆,大义灭亲说起来简单,但很少人能做到,公理和正义自在人心,可人心生来便有偏颇。

祭扫祖坟,烧寒衣贡品,随后就可以下山了。

下山的时候,皇帝和申王从山上先帝庙下来,两人的表情都不是很好。

似乎带着怒意,可能是有过争吵。

自打太子去世后,太子之位就空了出来,朝臣们在太子头七过完后,就一直上奏,请皇帝尽快立新后与新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