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第2/3页)

霍善就把来意给老大夫说了。

他也没什么特别要求,只是想挂个小牌在门口就可以了。

霍善还把小牌拿出来给老大夫看。

还是他小时候写的那张小招牌,他每天都揣在医馆仓库里头随身带着,以备不时之需!

老大夫想了想,答应了他的要求。

霍善没觉得奇怪,当初李时珍带他过来医馆学医,那也是说一声就可以了的。当然,他是一点都不考虑人家李时珍当时可是太医院院判!

倒是随行的家仆心中纳罕:这么小的娃娃会看病?

潘季驯让他们跟着霍善,只说随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钱不够花回家再取,所以他们也不知道霍善到底想做什么。

等到霍善似模似样地做到诊桌后头等患者登门了,他们都还有些恍惚。玩过家家玩到医馆来不太好吧?

霍善哪里管过旁人在想什么?午后第一批患者登门,他便凑过去跟人家老大夫抢患者,仗着自己年纪小、脑袋灵活,别人还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他就讲得头头是道了。

这么小半天忙碌,霍善也算是把自己的本领展露了个七七八八,老大夫对他的医术已经十分认可,所以大方地允他把那“天下第一医馆”的招牌挂满三天。

霍善顺利挂靠成功,第二天就把苏轼摇过来吃香喷喷的漕运鸭。

因为那家医馆名气还算大,所以霍善在这边拥有两个邀请名额。他问了其他人要不要来,结果是目前最清闲的杜甫拔得头筹。

潘季驯今日还没正式上岗,便亲自带着霍善三人在北京城中遛弯。

霍善力邀他们去卖书的铺子走走,里头有许多杜甫诗研究,杜甫可以尽情欣赏欣赏。

潘季驯隐隐感觉这个提议不太美妙。

果不其然,苏轼和杜甫进去没多久,就和人争执起来了,杜甫还荣获了一句“你懂什么杜甫”的批评。

论打嘴仗,杜甫根本打不过明朝读书人。

苏轼听得叹为观止,正要上去劝劝架,就听旁边的霍善兴致勃勃给他念当代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的大作:“读子瞻文,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读子瞻诗,见学矣,然似绝无才者——”

苏轼用力捂住他的嘴巴,不让他继续往下念。

这句点评的意思很简单,读苏轼写的文章,感觉他很有才华,但像是没读过书的;读苏轼写的诗,感觉他读了很多书,但是总觉得他一丁点才华都没有!

当然,王世贞也没有一骂到底,他还夸了苏轼的小文和小词,说是昏昏欲睡的时候读起来能提神醒脑、原地满血。

可惜后面这句被苏轼给捂没了,他就只能听到前面两句点评。

苏轼咬牙切齿。

好你个王世贞,我招你惹你了!

苏轼和杜甫都是被潘季驯劝出书铺的。

算了,算了,也不是什么大事,旁人想得后人几句点评还得不到呢。

霍善连连点头,还搬出李时珍来举例,听袁枚说李时珍写好百万巨著《本草纲目》去求王世贞写序,王世贞没答应。还是等李时珍死后他才感慨万千,提笔给李时珍写了篇序推荐这本书出版!

苏轼和杜甫能说什么,只能把霍善的话发送给李时珍让他感受感受什么叫世态炎凉。

李时珍:“……”

你们说话就说话,捎上我干嘛!

好在漕运鸭的味道确实很不错,吃着确实和普通家养鸭不太一样,鸭肉咬着紧致得很,而且没有半点腥味,再加上烤鸭师傅手艺过人,皮烤得脆脆香香的,一口下去只觉满足到不得了。

下午他们还领着霍善到处遛弯玩耍,完全不需要潘季驯这个东道主招待。

唯一不太好的是北京城夜里要宵禁,苏轼他们不能到处去浪,只能早早睡下了。

三人在北京城浪了两天,眼看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霍善才记起自己还在人家医馆里挂靠来着。

霍善先让苏轼和杜甫先各回各家,自己去找那老大夫说一声,顺便取回自己的招牌。

顺便给老大夫留本方书作为答谢,里头全是李时珍他们在医馆系统里用模拟临床试验检验过的方剂。

老大夫翻开书看了几页,便知道这本书有多珍贵。

他亲自送霍善到医馆门口取招牌。

外头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余晖笼罩着整座北京城。

“你,还能回去吗?”

眼看霍善就要走了,老大夫忽然开口问他。

霍善一愣,纳闷地问道:“回哪里去?”

老大夫道:“就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或者更晚一点……三四十岁的时候也行。”他老了,眼珠子已经有些浑浊了,说出口的话却带着那么一点不切实际的希冀,“要是哪天你还能见到那时候的我,记得跟我说,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初一那天早点回家,别在路上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