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第2/3页)

可见自古以来为了父母而学医的人还真不少,像钱乙那样自己幼年体弱多病才立志学小儿科的才是少数。

霍善起了好奇心,见着甄权这个年逾八旬的杏林老前辈时也问了一嘴。

甄权微微愣了会神,才笑道:“我与我阿弟也是因为母亲多病才生出想学医的念头。”

一眨眼,他们兄弟也都成了小老头儿,当了别人的父亲、别人的祖父,他们的母亲则早已成为泉下一抔黄土。

时光真是无情啊。

霍善听甄权也是这个理由,登时想起自己从对学医毫无兴趣到开始兴致勃勃投入到无边无际的学习海洋之中,似乎也是从李时珍他们告诉他霍去病可能会早逝开始的。

霍善对李丽质说道:“你要是想学的话,我给你拿几本书,你平时先自己多看多读,下次我过来再看看你学得怎么样了。”

李丽质是识字的,点着头记下霍善的话:“好!”她有点舍不得地追问,“你要回去的吗?你家在哪里?我们可以去你家找你玩吗?”

霍善道:“可能不行,我家离得老远了。”

隔了七八百年,可不就老远吗?

李丽质“哦”地应了一声,虽然有点失望,但还是很认真地挪了张坐垫占据霍善身边的空位。

李承乾也很想看看霍善怎么给别人治病,麻溜占了霍善另一侧的位置。

李泰没抢到好位置,很是郁闷地哼了一声,把自己的坐席搬到李丽质身边,小声问他阿姊:“你真的想要学医吗?感觉要了解虫子什么的,怪恶心。”

李丽质道:“要是什么都不晓得,由着它长自己肚子里,不是更恶心吗?”

李泰一听,觉得有理。他说道:“学!等我识字多了,给你找好多好多医书!”

李承乾听李泰这么积极支持妹妹,马上也跟着表态:“我也给你找。”

霍善等他们兄妹几个讨论完了,才问他们有没有会写字的。

李承乾和李丽质都道:“我会写。”

李泰有点不高兴,他才四岁,虽然已经开始习字了,但写得很慢,算不得会写。

霍善就给李承乾和李丽质一人分了一本医案本,教他们怎么往里头填写相应的内容。

这是霍善医馆等级提高以后统一配备的存档簿册,虽然他那医馆可以自动将患者扫描归档,但对于大唐这边的人来说留下纸质医案供后来者参考还是有必要的。

比起还需要从造纸开始发明起的汉朝,唐初这边已经有纸张了,只是造纸成本还有挺大的下降空间而已。

李世民在江夏郡那边待了十天,该见识的都见识了,这些事倒是不用霍善一个“天外来客”操心。

唯一没有拿到医案本的李泰倒是忍不住跟李丽质讨要,说是他也想看看医案本长什么样。

李丽质看了眼霍善。

霍善误会了她的意思,又掏出一本医案本给李泰拿着备用。

一直在留心几个小娃娃这边的甄权:“……”

他、他也想要。

这装订成册的本子看起来很好用的样子。

甄权捻了一会胡须,还是按捺不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心痒,凑过去跟霍善讨要了一本医案本。

这时候有患者过来了。

还是长孙冲领进来的。

长孙冲是长孙无忌长子,如今是个眉清目秀的少年郎,显然像他娘多一点。

他身边领着的是个三十出头的武将,年纪和长孙无忌差不多大,人却要精神许多。

李时珍不知什么时候冒了出来,又以拇指老头的大小蹦到霍善肩膀上。瞧见长孙冲领来个年轻将领,李时珍“哟”了一声,对霍善说道:“这恐怕是长孙无忌给你找托儿了。”

霍善就问他托儿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讲给他听。

霍善恍然了悟,原来患者还能人为安排。他对此倒没怎么在意,转头对李丽质说道:“我开始问了,你记一下具体情况。要是跟不上就跟我讲,我慢点问。”

李丽质用力点头,一副认真得不得了的模样。

众人见状都觉稀罕到不行。

才五六岁大的小娃娃,怎地能把医家的姿态摆得这么足?

李时珍有点按捺不住了,催促霍善:“你快问问你今天的第一个患者叫啥名字,我看看认不认识。”

霍善麻溜向坐到自己对面的高大武将提问:“你的名字?”

对方见霍善这个“小神医”瞧着有模有样的,也坐直了身体认真应答:“我叫张公谨。”

霍善眨巴一下眼,大唐居然也有个公瑾!

李时珍时不时会把周瑜挂在嘴边,还爱念叨苏轼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就让霍善对这名字有点印象了。

小老头儿李时珍认真回忆了一下,边搜索《旧唐书》内容边给霍善科普道:“不是周公瑾的那个瑾,是谨慎的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