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第2/3页)

涉及地域包括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等地。

主打一个大家都能种桑,凭啥我们这里不能出嫘祖!

霍善是不考虑那么多的,听黄道婆这么一问,他马上兴致勃勃地说道:“没错,我们西陵城出过嫘祖!”说完他又惋惜起来,“可惜过了那么多年,许多风俗都淡薄了。不过没关系,我这就让人立个嫘祖庙,到时候组织几场嫘祖庙会,大家就会想起嫘祖来了!”

说着说着,霍善的语气都雀跃起来。

庙会,庙会!

要办得又大又热闹!

霍善积极询问黄道婆:你平时是住在寺庙里的吗?你们寺庙周围会办庙会吗?有什么具有崖州特色的庙会活动吗?

黄道婆:“……”

真是好活泼一个孩子。

黄道婆也许久没有这么和奶娃娃聊天了,一一回答了霍善的问题。

在南宋以前,崖州都是一座土城,直至南宋这地方才建起了坚实的城墙,后来还曾作为南宋朝廷最后负隅顽抗之地。

许多百姓后来逃难也都逃到崖州,想在此地觅得最后的安宁。

虽然元朝南征北伐无往不胜,但他们的都城离得那么远,对这些偏远城池的管控是非常松懈的。

为了缅怀故国,亡国那几年的悲痛过去以后,许多南宋遗民还是会组织一些热闹的活动。

哪怕王朝消亡了,人们也不会忘记自己从小习得的文化与习俗。只要这些东西能一代代地传延下去,不管谁来当这个皇帝都一样,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文明也将永存不灭。

黄道婆也是从这些大大小小的热闹集会之中听闻嫘祖的存在,诸如三月十五、九月十五之类的日子都有举办嫘祖祭祀活动的习惯。

霍善听嫘祖的介绍听得直点小脑袋,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看来嫘祖庙会一年至少可以办两次!

西陵城作为和西陵氏同名同姓的地方,复兴嫘祖文化义不容辞!

霍善让黄道婆好生休养几日,自己麻溜去找人讨论怎么举办嫘祖庙会了。

虽然嫘祖庙还没建起来,但是庙会可以先办!

庙会办好了,嫘祖庙自然就能建起来了。

霍善跑去找到霍光,和他叔霍光说起自己的构想。

最近几天李长生渡江去跟进瓷窑诸事,太守后衙的事交由霍光代管,所以霍善有什么想法第一时间找的当然是他叔。

霍光微微一顿,对霍善新鲜出炉的计划十分赞同。

他们这些外来人且不提,作为西陵城本地人,城中那些豪商巨贾难道不希望人们知道他们这里乃是嫘祖故里吗!

嫘祖故里的名头要是打了出去,以后他们江夏郡的丝织品价格还不水涨船高?

这是江夏郡丝织业实现共同富裕的好机会啊!

霍善道:“我都跟黄道婆说好啦,二月下旬就开始在西陵各乡征集巧手的女子来学习棉纺技术,到时候学会的人都能领棉种回家自己种,争取让她们家今年就能过个暖和的冬天!要是她们学得足够快的话,三月十五的嫘祖庙会上就能展示棉衣棉裤和棉被了!”

霍善的医馆仓库里已经攒了不少棉花和棉籽,供给黄道婆开班授学是足够的。黄道婆也想提前积攒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霍善的请求。

左右她那边过来也就睡上一觉的功夫,大不了每教一旬就休沐一天。只要霍善这边的棉花储量足够的话,她花上个把月的功夫将棉纺技术传授出去完全不成问题。

等她教会了一批人,霍善只要雇佣这些人继续开班授课就好,等到今年军屯的棉花收成以后必然有许多人能顺利获得暖呼呼的冬衣!

霍光:?

所以,黄道婆是谁?

霍光很快就看到了黄道婆,对方一身道人打扮,乍一看像个寻常妇人,再细看的话便会发现她有着一双年近六旬依然不见丝毫浑浊的眼睛。

她应当是一个坚毅且有主见的女子。

听闻黄道婆是慕名来寻李时珍瞧病的,霍光便觉自家这个小侄儿做事真是想一出是一出,怎么人家病还没好就叫人家开班授课?

不过见黄道婆精神挺好,霍光也就没多说什么,按照黄道婆的描述绘制好各种工具的图纸便去筹备棉纺班的事了。

由于府衙不少工匠过完年都被安排去跟进底下的造纸作坊和制糖作坊,霍光找了一圈竟连个木工都没瞧见,只能骑马去找西陵城中本来就开着的木匠铺。

按照霍善的说法,这些棉纺工具将来最好能做到家家户户都有,所以也没什么保密不保密的,找外头的工匠来负责也没有问题。

霍光迈步走入木匠铺,便见到个有些眼熟的身影。

竟是那位于公堂上顺利离了婚的孟家长女孟蒹。

虽是经历了一场婚姻,她的年纪也不过是十八/九岁,年纪与霍光相差不到哪里去。